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觀察台灣變化 可用長時段理論

http://www.CRNTT.com   2017-03-28 00:10:17  


 
  按照法國歷史學家、年鑒學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費爾南.布羅代爾提出的著名的長時段理論,認為“對人類社會發展起長期的決定性作用的是長時段歷史,即結構”。“只有在長時段中才能把握和解釋一切歷史現象。長時段是社會科學在時間長河中共同觀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管道,也是各門社會科學可能使用的共同語言”②。運用長時段理論來觀察2016年台灣問題涉及的內外因素的變化,有助於從結構層面深入瞭解台海局勢正在發生的深層變化。

  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結構的變化是台灣當局改變兩岸政策的根本原因

  (一)台灣島內政治力量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台灣與大陸處於分離狀態距今已經近70年,按照長時段理論,70年的時間足以讓事件發生結構性的變化。1949年前後,國民黨政權帶領120餘萬軍民從大陸退踞台灣,建立了完全不同於大陸時期的二元政治體制。台灣的二元政治體制十分特殊,由中央層面國民黨專制獨裁體制和地方層面公職選舉自治體制兩個部分構成,上層政治體制主要由國民黨戒嚴體制、執政黨體制和憲政體制三部分組成,成員基本上由外省籍人士擔任;台灣下層政治體制主要是由地方自治體制和選舉體制兩大部分構成,為台灣本省籍人士參與地方政治提供了一條出路。國民黨建立二元政治體制的主要目的有兩個:1、確立國民黨上層政治體制在台灣的絕對權威地位,嚴厲打擊島內一切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活動,牢牢控制島內局勢;2、在確保國民黨上層政治體制主體地位的同時,通過一定形式的下層地方代議選舉體制,擴大國民黨在台灣的民意基礎,樹立較為開明民主的形象,對內緩和與台灣人民的矛盾,對外爭取美國的援助。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來自大陸的中國國民黨無法重新返回大中國的政治舞台,只能在台灣的政治舞台尋求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因此,台灣社會的本土化,以及中國國民黨的本土化成為無法改變的發展方向。所謂的“藍綠政治板塊結構”不是台灣社會從來就有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它是台灣社會本土化過程中階段性的政治現象。在本土化的過程中,以大陸省籍為代表的傳統國民黨不斷凋零,逐漸退出政治舞台,民進黨作為本土產生的政黨在台灣政壇不斷擴張,並且逐步佔據台灣政壇的主導地位。隨著2016年民進黨在台灣實現全面執政,台灣島內政治力量對比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這個結構性的改變對於台灣當局的兩岸政策及兩岸關係發展正在產生深遠的影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