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中美對抗下台灣道路選擇

http://www.CRNTT.com   2019-05-22 00:18:48  


 
  一、美國“戰略中心主義”的重現

  2017年美國軍方提出了“整體政府”(whole government)的概念,主要的意義便是重返冷戰的“戰略中心主義”的運作,也就是各部門的政策應滿足“國家戰略”目標需求,進行力量的整合與協調。

  奧巴馬政策,主要源自於經濟中心為視野,復甦國內經濟為要務,對外關係上,則以“多邊經濟”協定(TPP),聯盟關係重塑,安全議題升級構作運行,軍事戰略介入並不明確。這樣的觀點仍是一種“融入主義”,以經濟政策為優先的主張,如今被特朗普政府視為是失敗的政策。

  戰略中心主義,更多的是傾向於安全戰略的設想,2017年起,俄羅斯、中國被視為“戰略競爭對手”,三個重大的的行動,被提上日程,一是常規戰爭取代反恐戰爭的指導,2019年軍費高達7160億美元,同時主導“印太戰略”聯盟體系的塑造;二是對中國大陸發動關稅,科技、匯率、經濟主權的較量;三是台灣作為抵銷中國大陸的地位被強化。軍事的、經濟的、聯盟的、外交的力量要素共同施作,構成對“中國崛起”的“整體政府”行動。

  這樣的發展趨勢,正如“修昔底德陷阱”論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所說,“中美戰略基礎的確已經受到瓦解”的評斷。

  二、中國成為主要假想敵人

  中國大陸的體量與發展,具有挑戰美國地位的潛力,戰略中心主義主要是以“能力”作為競爭思考的基礎。2000年中國大陸GDP進入1萬億美元總量,當年小布什政府便將中國視為“戰略競爭對手”,說的通俗一點,便是視中國具有“威脅能力”的假想敵。

  但受到911恐怖攻擊事件影響,美國將戰略目標轉向“全球反恐”,在“全球反恐戰略”需要下轉化了對中國的“戰略競爭”態度,卻也無法掩飾美國對中國的“疑慮與企圖”,讓中國大陸警覺,啟動了加大軍事戰略發展的投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