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民意衝突話語特徵及彌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實際上,商界名流、綜藝人物的遭遇衹不過是近年來兩岸民意衝突的冰山一角,衹不過他們的明星效應和職業特徵將這種衝突予以凸顯放大而已。通觀台海之間的輿論場域,發生在現實交往和虛擬空間上的民眾謾駡爭吵俯拾皆是。多種跡象表明,伴隨著台海之間民眾接觸的頻率和範圍的正向提升,雙方的部分民意卻有漸行漸遠之勢。然而,一度被譽為“最美的風景是人”這一“台灣印象”怎麼會在大陸輿論中迅速坍塌,受益於大陸惠台政策諸多利好的台灣民眾其憤怒怨恨源自何處,他們之間的感情裂縫是否具有調適乃至彌合的可能?進一步值得追問的是,雙方網民藉助網絡“大鳴大放”、彼此腦力激蕩,這對當前的兩岸觀念僵局乃至對話擱淺是有所助益還是產生負面效應?對上述問題的思量和作答,構成了兩岸分歧在政權對立之外的“第二戰場”——民意衝突的認知圖景和思維進路。

  2、兩岸民意衝突的概念界定

  “衝突”一詞從文字本源上講,係指“個人和團體之間,爭取相同利益而發生重疊或接觸,或思想意見不同而採取對抗手段”②。作為政治實踐的一部分,衝突主要反映在國家間及國內內部,“國家是行為體,其行為是被許多根植於團體、類屬、角色和集體身份的利益所驅動的”。③它的構成要素則主要由衝突的參與各方、問題領域、話語態度及行動④。這其中,衝突的參與者主要包括了行為主體和目標主體。問題領域通常指涉政治、經濟、外交、文化、軍事等主題。行動衝突就是行為國(地區)與目標國(地區)在不同問題領域的直接的付諸物理形式的衝突,比如戰爭、經濟管控、外交政策的推行等。而話語衝突是指發生在文本內外及話語實踐與社會實踐中的爭執與對抗⑤。

  根據這種詮釋,可以認為在台灣問題形成以來,兩岸衝突主要圍繞著政權和民眾兩個層次展開,彼此之間互為行為主、客體。衝突問題囊括了台海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社會等諸多領域,衝突形式既可以反映為軍事鬥爭、經濟爭奪、外交圍堵等實質行動,也可以通過批評、抗議乃至爭吵等話語實踐予以實現。兩岸民意衝突是兩岸衝突的子類別,它主要發生在台灣和大陸的民眾之間,話題以兩岸政治議題為主,它反映了雙方在國家歸屬、政權認同乃至統一路徑上的認知分歧和觀念差異,在表達形式上主要體現為反駁、譏諷乃至爭吵等言談攻擊行為,屬於典型的話語衝突類型。

  基於此,可以將“兩岸民意衝突”理解為在台海交往互動過程中,兩岸民眾在現實空間的對話、訪談和虛擬空間的發帖、評論中所發生的衝突,它體現為動態的互動過程和靜態的文本呈現,是一種具有負面性、對抗性乃至挑釁性的話語實踐和社會實踐。

  3、兩岸民意衝突的基本內涵

  與一般性的群體間衝突有所不同的是,兩岸民意衝突具有鮮明的話語屬性,它的問題實質是未統一國家狀態下多元性政治話語系統所造成的意義之爭。結合近年來的台海輿情,可以發現當前的兩岸民意衝突現象呈現出如下特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