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兩岸民意衝突話語特徵及彌合機制

http://www.CRNTT.com   2019-07-16 00:10:02  


 
  1、“中國”的虛幻化

  “中國”這一政治符號在兩岸能夠激發起的政治想像本該正道同源,即它意味著幾千年承襲而來的中華正統、華夏抗衡蠻夷的二元思維,再就是近代中國“落後就要挨打”的屈辱記憶。但就當前的兩岸民意來看,大陸和台灣已經對這一符號產生了想像的歧路。“中國”在島內已經被具體化為“長城”、“黃河”這樣的地理地貌,唐詩宋詞的人文情懷以及對所謂“專制”國家的政治獵奇。它早己不是台灣前輩魂牽夢繞的“父母之邦”,卻成了隔海遙望的他國面向。對之的深刻追問是,在此般政治想像的背後是一種什麼樣的政治情感在驅使民眾?

  依筆者看來,這隸屬於政治情感中的一種負面情緒:嫉妒。它的負面性比通常的報復、仇恨等還要糟糕。報復是在實際上受到傷害之後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和仇恨心理,而嫉妒的潛意識來自於大陸奪走了本該屬於台灣的“嫉妒物”。當國際上更多地認為“中國”就是大陸,當五星紅旗、北京、天安門與這樣的“中國”更多的劃上等號的時候,台灣受制於兩岸綜合實力的失衡而又無法改變,這種強烈的剝奪感產生的嫉妒心驅使了“中國”的虛幻化,因為不如此就不能實現群體心理的調和。對於這種局面,大陸在沒有傷害對方而被對方疏遠下的鬱悶之情就可想而知,“難道幾千年的文化恩澤就不能消弭幾十年的政治恩怨”?這樣的“中國好聲音”在島內要引起共鳴,尚有待台灣對於“嫉妒”情緒的自我消解,從而將“中國”這一政治符號從“虛幻”走向具體。

  2、“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中共”的妖魔化

  這些政治符號在兩岸引發的錯亂尤為荒唐。在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政府,“大陸”是地理名詞,“中共”是政黨,這三者是分得異常清楚的。處於執政地位的中國共產黨,在其政治話語系統中,也從來沒有“黨國同構”的論述方式。而在台灣,出現的錯亂在於:第一就是刻意將這三個不同的符號劃上等號,成為了一般等價物,可以通用。第二是在這三個話語符號“攻其一點,不及其餘”。符號連結是前提條件,妖魔化才是根本目的。對於前者,儘管大陸研究人員早已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方面卻有部分人故意將其歪曲引申為‘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意指政府,且不涵蓋台灣),⑦甚至將中國等同於‘中共’,將國家與政府、政黨混為一談”,但仍然不能擋住島內部分人對此三者的“同化”衝動。在這個基礎上,抓住島內民眾對大陸社會制度的陌生和早期對“仇共”宣傳的歷史記憶,醜化“中共”的政黨形象,進而再與前者連結,實現了整個的話語想像。但這一切能夠發生,也是由於島內有對應的政治“怨恨”情感為之墊底才能奏效。

  對於怨恨的政治分析中,德國哲學家馬克斯·舍勒有過這樣的闡述:怨恨是對情緒的一次再體驗;它所具有的敵意是隱忍未發,不受自我行為控制的憤懣。⑧這種“怨恨”的情緒具體表現為它所引發的是一種不會因為得到滿足而消失的情感。長時間的隱忍和仇恨的深化已經讓島內的怨恨上升到敵意不可磨滅的尺度,最終的結局就會變成“不能原諒你的是因為你不是我”,這種指向他者“本質”的怨恨具有不可替換性。導致這種“怨恨”情緒在島內產生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國共內戰中對丟失政權的不甘和中共所謂“叛亂團體”的憤怒,二是大陸對於“台獨”的政治反對和軍事震懾。而從前者那裡,又演變為所謂的“匪情思考模式”,即如台灣學者楊開煌所歸納的“一切錯誤歸於對方,上升為來自對方的一切都是錯誤”;而在後者那裡,則被民進黨等“台獨”力量利用這種負面情緒,進行選舉動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