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月刊:杜甫詩歌在清代台灣的傳播與接受

http://www.CRNTT.com   2024-11-19 00:11:03  


 
  戴潮春事件爆發前夕,陳肇興奉命到南投縣集集境內的牛牯嶺召集義民,隨即因戴氏攻陷彰化而無法回家,滯留山中達兩年之久。詩即作於此間。詩序表達了作者集杜詩二十首的創作背景和思想情感,歸納起來主要有:一是時逢喪亂,竄身山谷;二是東奔西走,晝伏夜行,動員各莊子弟協助官軍,正如東漢班彪作《王命論》以勸隗囂一樣。聯絡各莊子弟之事洩密,幾乎危及自身,就像東晉錢鳳洩言,差點給忠臣溫嶠帶來危險那樣。三是對戴氏攻陷彰化等地感到痛心。聽見敵軍槍炮聲就落淚,看到戴氏紅旗插遍全城就驚心。四是取杜詩而讀之,有家國之慨,前後同歸之感。五是尋章摘句,會意成文,傳達哀怨之音。陳肇興《感事述懷集杜二十首》即由此而作。

  同治元年,陳肇興又作《自許厝寮避賊至集集內山,次少陵〈北征〉韻》,可以說是清代台灣詩歌史上的奇特之作。杜甫《北征》作於唐至德二年(757)閏八月,主要描寫了自己從鳳翔回鄜州羌村省親的見聞及所感所想,形式上是詩歌,內容上則更像是寫給肅宗的陳情表,結句“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表達了對肅宗中興的期望,堪稱杜甫詩史的代表作。陳肇興次韻北征則主要描寫了自己僻居集集內山的生活及所思所感。形式上和杜甫《北征》一樣,全詩共70韻140句,末段云:

  “嗟予走空山,於今已五月。一息氣尚存,此念未容絕。如何螻蟻輩,偏覺肝腸別。甘心為異類,不復憂蕩析。攘攘著黃巾,為厲及嫗妲。四顧遍豺狼,保身慎明哲。豈不思請纓,空手難為裂。撫景自酸辛,吟詩聊度活。寂寂紅葉山,遙遙紫薇闥。此身雖在野,此心唯向闕。安危大臣在,金甌豈患缺。衹憂道路長,獻策終不達。”〔12〕

  作者僻居集集內山至此已近半年,對戴氏之亂也多有思考:一是戴氏螻蟻之輩如何甘心成為異類,不顧動盪離散,釀成諸多生離死別;二是面對豺狼橫行,世人多明哲保身,並非不想請纓,衹是無奈空手難補天裂;三是此身在野而忠義不變,衹要朝廷大臣在,國家就不可能分離,唯一擔心的是無法獻策朝廷。“安危大臣在”,語出杜甫詩《去蜀》,本指嚴武,此喻擔當社稷安危的大臣。

  陳肇興之後,金門詩人林豪也作《九日集杜》《集杜再題吳修軒遺稿》。前一首云:“干戈衰謝兩相催,並馬今朝未擬回。白日放歌須縱酒,百年多病獨登台。無邊落木蕭蕭下,但見群鷗日日來。一臥滄江驚歲晚,教兒且覆掌中杯。”〔13〕詩以杜甫《九日五首》為題,集杜詩《九日》《又送》等八詩而成,抒其遲暮衰病之感,亦見情真。後一首云:“數篇今見古人詩,借問苦心愛者誰。庾信平生最蕭瑟,杜陵遠客不勝悲。同舟昨日何由得,故國平居有所思。陶冶性靈存底物,風流儒雅亦吾師。”〔14〕本詩以集杜的方式評價其友人吳希潛詩集《東溟草》。《東溟草》已佚,但由本詩可知,蕭瑟悲涼乃其主要風格。林豪另作《奉題吳修軒東溟草》《清明日祭亡友吳修軒》,可見吳修軒著有《東溟草》。吳希潛,字修軒,湖南石門人,生員,淡水廳幕,同治六年(1867)卒,著有《東溟草》,未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