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珠三角超級國際大都會 如何構建 | |
http://www.CRNTT.com 2009-02-19 10:39:13 |
事實上,即使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對涉及“一國兩制”的粵港澳合作問題採取審慎態度,沒有採納粵港澳三地已廣泛使用的“一體化”的概念。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之前的2008年8月,國務院已經通過了一份針對長三角區域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概念。《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沒有照用“一體化”概念,顯然是因為大珠三角的問題涉及“一國兩制”之下複雜敏感的政治區劃問題。由此也可以看到,粵港澳經濟融合的難度比長三角大得多。 然而,國家的快速發展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世界性進程,使得內地與港澳之間經濟上的所謂“兩制”界線正加速模糊,使得粵港澳的經濟融合日益迫切。這也正是國務院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時,將粵港澳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的時代背景和內在原因。在粵港澳經濟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今天,如果仍然堅持把兩種社會制度上的界隔用在兩地經濟上相互分離、互不干涉,只能是食古不化、昧於事實的井蛙之見。 大珠三角過去的成功,正是在於粵港澳三地互補不足、互相利用對方優勢而成。要使“兩制”在構建珠三角超級國際大都會的過程中繼續成為優勢條件而不是障礙框框,關鍵是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用新思維深化認識“一國兩制”實踐所面對的新局勢。對“一國兩制”的認識,不能拘泥於過往所理解的“兩制界隔”、“兩地分離”,以至強化粵港澳之間分界、隔離,阻礙相互之間的交流合作,而應代之以加強“一國”下兩種制度的銜接兼容,兩地經濟的融合互補,加快粵港澳的一體化進程。對“一國兩制”的認識能否在這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具體實施上能否有新發展,是粵港澳合作體制能否創新、“一國兩制”的實踐能否繼續往前推進、“兩制”的互補優勢能否得到進一步發揮、構建珠三角超級國際大都會能否成功的關鍵。如果沒有真正的“銜接概念”和“融合心態”,而將“兩制”當作一種理所當然的分隔屏障,粵港澳合作只會困難多多,障礙重重;構建珠三角超級國際大都會只會事倍功半,不斷延誤。 實際上,粵港澳加強“一國”下的“兩制”銜接和經濟融合,整合三地資源,使粵港澳三地在經濟發展、產業分工、生產要素流動和人民生活等環節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並注意在社會政治層面相互吸收某些制度性安排的積極因素,把三地合作從經濟擴展到社會、政治等更深層次,就可以做到兼容兩種不同制度的長處,形成特殊的資源優勢,全面提升大珠三角在世界經濟新格局中的綜合競爭力。這也應該成為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基本要求之一。鄧小平先生曾經說過,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五十年以後更沒有變的必要”。粵港之間這種相當程度的全面性融合,不僅有利於鞏固和加深經濟方面的一體化,而且也是真正達至五十年之後不變、實現港澳與國家長治久安、繁榮富強的重要社會環境和制度性條件。 三、創新制度,打通障礙,盡可能讓各種要素 尤其是人員和資金的自由流通,促進深度融合 人流、物流、資金流、科技流、信息流、服務流等要素的自由流動,是大都會群形成的必要條件,在世界上所有的超級大都會群中都是如此。然而,由於“兩制”的規限,粵港澳的人流、物流、資金流等各種要素的流動,存在一定的制度性障礙。粵港澳只有打通障礙,盡可能讓要素自由流通,各行業才能夠達到優勢互補,促進深度融合。因此,如何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通過制度創新,實現各種要素尤其是人員和資金的自由流通,是構建珠三角超級國際大都會能否成功的關鍵之一。這也是粵港澳三地最為關心的問題。 比較而言,物流的問題較為容易解決,實際的流通情況也越來越暢順,人流和資金流方面的問題則最為突出。對此,本人特提出兩方面的具體建議: 一是根據《規劃綱要》有關“支持廣東省與港澳地區人員往來便利化”的精神,配合珠三角軌道一小時交通圈的建設,給珠三角居民3年左右長期多次往返香港、澳門的簽註,使他們隨時都可以來港澳開展商務和消費。只有使廣東居民進出港澳像港澳居民出入廣東差不多一樣的方便,才可能在粵港澳所有居民的心目中,形成一個真正一體化的超級國際大都會。從過去幾年開放內地居民來港澳“個人遊”的情況來看,大量內地居民來港澳旅遊消費,不僅沒有發生什麼大的問題,反而對香港、澳門的經濟發展以至與內地的交流融合產生了巨大的作用。因此,有關方面對給予珠三角居民長期多次往返香港的簽註應該持正面的態度,不必有太多的顧慮。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