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讀書不肯為人忙——陳寅恪讀書治學啟示

http://www.CRNTT.com   2010-07-09 11:44:12  


 
  如何治學——

  “讀書不肯為人忙”

  陳寅恪在詩中說道“天賦迂儒‘自聖狂’,讀書不肯為人忙”,這個“不肯為人忙”,指的是讀書求學需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不受已成的觀念的約束,要有創見,不是為名利而取悅他人,如此才能使學術精進。這正與他做學問要有志向,不為名利的思想一脈相通,成為其一生奉行的治學宗旨。這句詩典源於《論語.憲問》,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者,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也;為人者,裝飾自己給別人看也。陳寅恪曾批評清代誇誕之經學者,鑽材料缺乏、解釋無定論的空子,隨意立說,或者無任何依據,隨一時之興會,改讀原書,此乃求學“為人”者也,其背後的思想就是為名利。至於曲學附會,故作標新立異或炒作,皆同此類。陳寅恪強調不“為人”而“為己”,講求的就是治學要有創新精神,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預於時代新潮流。他在著作中多次談治學要“不甘逐隊隨人,而為牛後”,“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陳寅恪如何治學,由此可以得到答案。

  陳寅恪一生除讀通梵文外,還兼通古代中亞的多種語言,包括藏文、蒙文,如果以此用於音韵、訓詁,或作文化比較,當會大有發明。然而他說:“此非我所注意也”,他所注意者有二:一是歷史,一是佛教。他在國外留學十多年,主要潛修印度古代語言,目的是求正確理解佛經原意,以便研習佛教經典的內涵。佛教早期是通過中亞細亞傳入中國的,佛經便有中亞語言包括藏文的譯本,正因為這個原因,他還同時學習了中亞古代語言及藏文。

  陳寅恪之所以研究佛教經典,是因為佛教對我國影響很大。研究中國歷史,特別是中古史,與佛教的關係尤大。至宋朝以後,援儒入釋之理學,皆有佛教思想的蹤跡,此為我民族與他民族二種不同思想初次之混合品,是我國哲學史上的一件大事。他還推論,凡是外來文化入傳中國,必須要經過本土文化的吸收、改造,才能在社會上得以流傳。這一論說,至今看來仍然正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