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中國童丐真相

http://www.CRNTT.com   2011-02-24 13:25:04  


 
扭曲的童心

  多年的乞討生涯已經在這些孩子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有知情者透露,暴力是雜耍老板們管理這些孩子的慣用手段,但孩子們被打怕了很難短時間內說出真相。

首席記者/楊 江

孟堂村的親情雙簧戲

  所有的指控指向一個方位——太康孟堂村,所有的指控指向一個家族——翟雪峰三兄弟。不過孟堂村原支書翟祥明卻透露,孟堂村共有500多人,十幾年來,一直有人以招收“雜技演員”名義,收攬幼童外出乞討,此前曾有11個翟雪峰這樣的雜耍老板,後來一些人逐漸退出,但時至今日也絕不止翟雪峰一個,比如在海南省三亞市發現的那批太康乞兒,就是孟堂村另兩個雜耍老板徐輝與翟文志帶出去的。對於這些人是否也像翟雪峰這樣暴力強迫乞兒行乞,翟祥明推斷:“不會像他這樣過分。”

  2月15日下午,就在記者四處尋找翟雪峰時,一輛黑色轎車開進孟堂村,孟堂村此前在海南省三亞市解救回來的4名乞兒經過長途跋涉到家了,另3名外村的乞兒則由另一輛車送回。

  老漢徐克儉與老太李軍蘭撲向了車門,兩人各自將兩名乞兒攬入懷中,徐克儉攬的是“徐乙風”、“徐乙超”,李軍蘭攬的是“翟武帝”與“翟唱唱”,此前來自太康縣張集鎮赴海南工作組的調查結論是,經過多次調查,這4個孩子分別是徐輝與翟文志的親生子女。

  “可想死奶奶了!”面對記者的鏡頭,李軍蘭抹著眼淚,而徐克儉則興高采烈:“跟爺爺回家咯!”

  不過,令人奇怪的是,孩子們的表情卻相當平靜,8歲的“翟唱唱”與15歲的“翟武帝”被奶奶李軍蘭領回村東的家中後,甚至有些陌生,對墻上的獎狀也一時說不出姓名。“翟唱唱”一臉冷漠,不吭聲,“翟武帝”卻很老練,一會說自己長大想當記者,一會說想當兵。他說沒有任何人組織他與妹妹去三亞乞討,他去三亞只是因為那邊比較暖和,而妹妹是因為跟他感情好,非要跟著去。

  李軍蘭一邊指著破舊的房屋一邊說兒子翟文志家裡窮,否則也不會讓親生的孩子出去要錢,但一名中年婦女卻不斷給她使眼色讓她不要說話。

  另一邊,8歲的“徐乙風”、6歲的“徐乙超”被徐克儉領回家後,也對家中擺設表現陌生,徐克儉給了徐乙超一個玩具車,而後讓一個年輕人把孩子帶離記者。徐克儉說,倆孩子的父親徐輝是他的大兒子,因為家裡窮才把孩子們帶到南方賣藝討錢,“孩子們過得很好,絕對沒有受到虐待。”

  此時的孟堂村很是怪異,村民們竊竊私語,甚至看著徐克儉疼愛孩子的樣子偷笑。“我敢用人格擔保,這4個孩子都是冒充的。”翟祥明說,徐輝、翟文志雇傭了幾個孩子冒充自己的子女在外行乞,“真正的徐乙風、徐乙超、翟武帝、翟唱唱壓根就沒出去乞討過,昨天我還看到他們在村裡。”

  但除了翟祥明,孟堂村再無第二個人願意接受記者的采訪,4個孩子也堅持自己原先對外公布的身份,真偽一時難辨。

  2月15日晚上,記者離開孟堂村後,4個孩子突然從孟堂村消失了。第二天,記者繼續追查孟堂村4名乞兒身份真偽,張集鎮黨委書記劉志忠此時也趕到孟堂村,他發現4個孩子都已不見蹤跡,立即叫來村支書徐汝峰。徐汝峰承認前一天送來的4個孩子都不是真人,劉志忠問為何隱瞞實情,徐汝峰回答因為媒體記者當時太多,不敢說。

  對於這個烏龍,劉志忠很尷尬,但他辯解是因為此前在三亞時只核實了幾個孩子的姓名,沒有拿到照片比對,所以被騙。

  “為何要騙記者說倆孩子是自己的孫子孫女?”面對記者的追問,昨天還信誓旦旦的徐克儉落荒而逃。“是他們自己叫我爺爺的,關我什麼事!”徐克儉一邊小跑一邊叨叨,這場景引得村民們一陣大笑。

  真的徐乙風、徐乙超、翟武帝、翟唱唱在哪裡?冒充他們的4個孩子真實身份又是什麼?解救回來的另外3個孩子曹宇、張衛兵、於凱是不是也是冒充的?

  有了此前的被動,太康縣這回積極了許多,2月16日晚10點,太康縣公安局刑警大隊主動公布,經核實,這4個孩子確實是被冒名頂替了,均為雜耍老板徐輝、翟文志所為,目的是為了在乞討過程中應付盤查。經核實,曹宇、張衛兵、於凱是真實的身份,包括這3名兒童在內的所有7名被解救兒童均由父母自願口頭或書面協議將子女租給雜耍老板,沒有拐騙或拐賣的行為。

  記者隨後對這7名兒童進行了進一步調查,核實為何家長願意簽訂這樣的“賣身契”,以及是否如太康縣公安局所說不存在脅迫、毆打乞兒的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