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雕塑《收租院》:在意識形態的洪流中顛簸

http://www.CRNTT.com   2011-03-18 13:37:07  


 
“文革”中的“美術樣板”

  設想出來後,既沒有時間做小樣模型,也來不及按傳統做法畫設計圖。創作組向農民求援,請他們模擬情境,帶上籮筐、背篼,在現場表演交租。6月14日,上級部門更派來彭縣川劇團演員,到地主莊園陳列館幫助創作。在留存下來的資料上,川劇演員們身穿戲服,擺出漫畫式的誇張造型,將整個《收租院》雕塑設想如舞台劇般表演出來,拍出的“劇照”後來被剪接形成長卷設計圖。而創作組成員在集市上抓拍的農民照片,成為進一步豐富雕塑造型和樣貌的素材。

  經過四個月的流水作業,土洋結合的龐大泥塑群像《收租院》最終趕上了在1965年國慶節向公衆預展。而早在它完成之前,聲名就已遠播全國。個中緣由,是9月13日全國美協負責人華君武、王朝聞到地主莊園視察工作,目睹創作現場的《收租院》,華君武立即興奮地做出了“這是美術界原子彈”的評價。

  直至今日,王官乙仍然認為當時美協看中的並非僅是《收租院》的政治宣傳功能,對其藝術性的高度認可,也是調其入京展覽的重要原因。他記得美協副主席蔡若虹曾講過一段話,大意是“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在搞階級教育方面的創作,有比《收租院》搞得早的,但沒有像《收租院》藝術性這麼高的”。不過,王官乙也承認,《收租院》在1965年底、1966年初引發的觀展狂潮,以及全國各地隨後興起的跟風複制,絕非單純“藝術”的威力可以達到。

  從1965年12月24日至1966年3月6日,《收租院》在中國美術館的展出作品只有40個複制的真人大小泥像,其餘都用大型圖片展示。中國美術館特別培訓了專門的講解員,帶領觀衆以每十分鐘一撥的速度迅速從作品前穿過,進行階級教育的宣講—想要參觀的人太多了,駐足“賞析”藝術已無可能。

  誰也沒有料到,如此“又紅又專”的作品,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依然未能免遭批判。5月過後《收租院》離開美術館,展覽地點遷至故宮神武門城樓。慣常的說法是,巨大的遊客量已使美術館難以負荷。但王官乙回憶裡,還有更重要的原因:“文化大革命”之火,在首都文藝界內部已經點燃,美協有人貼出大字報,《收租院》留在美術館已不合時宜。

  “紅衛兵”們對《收租院》的批判是:悲苦有餘,反抗不足,“鬥爭”只停留在意象,卻沒有實際行動。地主老爺作威作福,難道我們的階級兄弟就這麼好欺負嗎?於是,就在故宮奉先殿的現場,創作組開始了對《收租院》的修改。

  在“極左思潮”影響下,“文革”中的《收租院》增加了“造反奪權”和“繼續革命”兩個部分,農民們拿起了槍杆子, “創作失去了情感的真實,不像我們最開始的作品那麼感人了。”王官乙說。

  而此時的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早已更名為“大邑階級教育展覽館”,原來的泥塑《收租院》展區旁邊,增設了“收租別院”,擺放那些握槍的泥塑。積極適應“極左政治”的狂飈之後,《收租院》不僅保住了原版作品未被摧毀,也保住了它“時代樣板”與“文藝革命旗幟”的地位,直至“文革”結束。

  整個“文革”期間,《收租院》共有四次大規模修改。如今在炎黃藝術館展出的,是四川美術學院1974年開始、1977年完成的玻璃鋼鍍銅翻制再創作。當時“文革”已近尾聲,這個版本的《收租院》又回複到了接近1965年原作的樣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