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告訴你一個真正的儒家

http://www.CRNTT.com   2013-05-07 15:31:04  


 
不是“論言”,而是“論語” 

  為什麼書名是《論語》?過去有很多解釋。它不是一個整體的體系思維辯證分析,而是一則一則的。兩岸也好、社會名流、知識精英引用《四書》、《論語》中的一些話普遍有誤解,沒有真正搞清楚,覺得像《論語》這樣的東西、語錄這樣的東西不成體系,甚至覺得太簡單、支離破碎。這樣說可能太快下結論,沒有了解《四書》、儒學裡一以貫之的整體思想體系,於是有了一些誤解和武斷。但誤解我們已經習以為常,在社會上存在的時間非常久了。

  過去對《論語》的解釋就是“論道之語”,人生要追尋大道。孔子這樣一個思想家給文明留了怎樣的影響,對“道”怎麼體會,這個“道”怎麼落實。他們在討論,但沒有強制要求受教的意味。“語”在中國文字里程度比較輕,跟另外一個字“言”不同,有明確判分。“言”比較正式、比較嚴肅,要公開面對群眾甚至面對後人、後世,比如立德、立功,立言,寫一本書要負言責,所以不能馬虎,成體系的東西要建構起來。各個衙門、部門有發言人,政府與政府之間有重要的結盟活動,對外發表公報都是“言”的層次,要審慎,要縝密作業才能把這個東西公布於世,因為它出來就有影響,要負言責。“語”不是,竊竊私語,兩個朋友聊天也是“語”,所以“語”告訴我們在《論語》中沒有那麼嚴肅,並沒有板著面孔說教,不是“論言”,而是“論語”。老夫子批評當代人物和歷史,學生提問題或者學生不提問題,老師主動的跟他聊聊人生和真理、人生大道,也沒有要強迫他接受,以啟發見長,對真理大道有一個比較從容的解讀。這是論語。

  但我們感覺《論語》還有做結論的意思,結論之語言。孔老夫子活到74歲,前面時間始終在奔波忙碌,始終不放棄周游列國,在父母之邦魯國也做過實際的事,他的社會理想不能夠完全實現,他也可以在周游列國之中看能不能實現他那一套天下為公、大道之行的可能,結果落空。於是在他過世前幾年大徹大悟,人的生命有限,既然當世不可能,孔子就回到魯國。在最後幾年裡,在超高的效率下整理“六經”,常講“孔子修春秋”,前面“五經”幾乎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作為一個人不僅是個人內心的修為,還包括治理國家、處理人群社會問題,那是一個最重要的思想體系。這些都是孔老夫子的整理,就像我們現在做一個重要的編撰工作一樣,要有一套編輯思維和一套邏輯,因為它的東西很多。他在晚年把六經做了整理,取舍、詳略都值得研究,經過孔老夫子整理後的經典,即便很多傳即便不是他親自寫的,但思想流傳下來對舊文化是一種集大成的整理。在整理中還有創新。這個創新就是六經中百分百原創的《春秋經》的經典。他以編撰者的觀點給後世傳達了重要的訊息,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春秋經》的經典有微言大義、很多社會政治經濟改革思想,有些東西甚至超越了那個時代的眼光,這是《春秋經》相當專業的地方,過去通過《春秋三傳》的口說相傳。孔子把之前的文化傳統做了整理後,還針對那個時代眺望未來提出一些思想進行創作,不過那時的創作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方面的忌諱和考量,寫得很隱諱,所以比較不容易被廣大的社會群眾或者沒有接觸到這一學脈的人真正了解。

  “論語”是結論之語,我們深深感覺到《論語》不能輕視,而且它的魅力非凡,一方面跟你從從容容的討論,沒有強制你的意思,另外一方面,對實事的評論、對歷史實踐的檢討、對人世真相的了解、大道的理解。另外一方面,這些思想是一個體系,只不過這個體系不是表面、很明顯的體系,都是結論。《論語》中很多話,一句一句,不知道上文的脈絡是什麼,下文因為什麼而來,而是很輕鬆的問答。這樣的問答是一個成熟的思想家碰到問題時發表一些看法,這個看法沒有推證的過程,推證的過程在五經中,但如果沒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的五經,《論語》沒有那麼簡單。五經的根底,完全不知所謂,要理解論語的內容會有很大的問題,因為這是下結論。要找它為什麼達到這樣的結論就在經學的體系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