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發展第三產業 當下仍需製造業立國

http://www.CRNTT.com   2014-03-11 14:31:45  


制造業在所有產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
  中評社北京3月11日訊/“十二五”以來有一個傾向,就是各地爭相將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作為未來破局之道,蜂擁而上,同質化發展,而忽視了“中國製造”。目前,中國充分的工業化過程尚未完成,製造業在所有產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若缺少製造業攻堅的耐心,欲實現所謂跨越式發展,更似一種投機主義,在高端領域,中國將受到歐美阻擊,在低端領域,越南和印度虎視眈眈,中國有兩線作戰的巨大隱憂,最後淪落到夾心餅幹式的兩難境地。

  筆者認為,在未來二十年內,仍需堅持製造業立國之策,除中心城市外,中國的多數一般城市,仍需以製造業為主體,服務業為輔助,最後逐步達到製造業與服務業的平衡。而目前破局最大的希望,在於內需的振興。中國擁有廣闊的大陸市場,但由於國民收入偏低,導致低端消費流行。未來,從低端消費過渡到大眾消費過程中,必然產生對基本工業品的大量需求,中端階層、大眾工業、大眾消費,方為中國強盛久遠之道。

  日前,李克強總理在兩會中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到,過去一年,服務業比重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第二產業比重降至44%。

  部分業內人士認為,製造業的下滑可以“倒逼”產業轉型升級。不過,筆者認為,考究中國市場現實,我們可發現,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未來對於中國並非吉兆。

  就目前來說,從國家到各地城市,在產業選擇上存在著兩大誤區:一是處理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高端產業的誤區,二是處理製造業與第三產業的誤區。

  “十二五”以來有一個傾向,就是各地爭相將發展新興產業和高新產業作為未來破局之道,而忽視了“中國製造”,甚至,很多地方將傳統產業作為落後產能。各地興起騰籠換鳥之風,大有必欲除之而後快之相。

  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占比只有10%左右,儘管潛力巨大,但從潛力到現實尚且是未知數。而一個值得擔憂的趨勢是,各地對於新興產業蜂擁而上,如以太陽能產業為例,全球有46個國家將其作為未來新興產業的支柱,而國內幾乎所有的省市也都將其作為未來重點發展的產業。如此,很容易導致新興產業的同質化。同時,在中國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後,很多人提出中國應走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吉利收購沃爾沃似乎成為中國企業未來走向的注腳。

  但理想與實現總差半步。事實上,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所處的位置而言,中國仍位於全球產業鏈下端。在高新技術行業,中國與世界差距巨大,如以中國航天工業為例,已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十年以上,剛上馬的大飛機項目,在中國國內則幾乎是白手起家,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法國、以色列等發達國家手中。再看在中國競爭最激烈的家電行業,核心技術卻在美國和日韓,更不用說在LED領域,中國企業更是全面受制於日韓。在汽車領域,核心技術控制在美國、德國、日本等國手中,中國雖然已經成為世界第一汽車大國,但市場上的高檔汽車,如寶馬、奧迪等,卻幾乎都是德國貨。在高端產業領域和主流產業,中國企業的產業升級受到核心技術的制約,短期內將難有飛躍式突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