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長期保護非中國汽車業發展之福

http://www.CRNTT.com   2014-05-05 08:40:59  


  中評社北京5月5日訊/圍繞汽車合資股比是否放開的問題,工信部苗圩部長曾經表態,“還是再保護一段時間”,汽車合資股比放開要在鋼鐵、化纖等行業之後。但這個“一段時間”到底是一年、兩年,還是八年、十年,苗部長沒有明確。至於為何汽車要放在鋼鐵、化纖等行業之後,有什麼科學論據嗎?或者僅僅是因為汽車行業更重要?或者是國有汽車企業反對聲音更激烈?苗部長也語焉不詳。

  中國經營報發表商務部研究院外資部主任馬宇文章表示,這又是極為模糊並且容易出現誤導的政策信號,會讓所有業內企業及消費者無所適從。

  因為他們根本無法據此判斷市場,只能繼續等待、觀望——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個基本原則和目標不就是要建立可預期、透明、規範的政策環境嗎?為什麼還繼續製造模糊、不穩定信息?本來要通過深化改革來釋放活力,如此一來汽車業的活力釋放是不是還要繼續拖後?而另一方面,這種模棱兩可的官方表態卻正迎合了那些反對汽車股比放開的呼聲,因為這個問題又可以“不了了之”了——只要當下改革呼聲最為強烈的關鍵政策節點不動,反對者們就贏得了決定性勝利,一磨二拖三威脅,就很有可能爭取到他們希望的8~10年保護時間。

  但我們不得不問的是,這對於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對於中國消費者權益和國家利益實現,到底是福是禍?

  限制市場准入培育不出競爭力

  文章認為,如果把競爭力不夠作為不改革、不開放的理由,那中國此前早於汽車開放的行業或許都不應該開放。因為輕工、家電、機械、信息、日化、食品、飲料、啤酒、商業、外貿、物流等行業在全面開放時國內企業的競爭力也是極為低下,似乎遠不足與技術、資金、產品、品牌、管理、渠道等完全不在一個檔次的跨國公司競爭,乃至於很多人斷言這些行業放開後民族經濟會消亡。那些資本、技術密集行業如數字程控交換機,更是被某些專家論斷為開放會造成跨國公司壟斷,窒息民族企業發展,因而被強烈要求不能開放或限制開放。但實踐證明,恰恰是這些行業的開放,才培育出了國內企業的真正國際競爭力。國內企業不但在國內市場重新占據了應有地位,還獲得了更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每年出口超過兩萬億美元,不正是通過市場開放和強化競爭實現的嗎?

  如果以行業重要性作為不開放、慢開放的理由,那些所謂關係國計民生的壟斷行業是不是就永遠不能開放?我們也已經看到了,不開放的行業(甚至包括那些“半開放”行業)永遠也不會形成真正的競爭力,那麼是不是就只能繼續不開放或限制開放?在封閉市場中獨享壟斷利益當然也會讓某些部門、群體獲得好處,但把國家利益和消費者利益置於何處?市場開放和培育自身競爭力的邏輯關係到底是怎樣的?是通過開放競爭來提高競爭力,還是通過封閉、壟斷來提高競爭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