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弱復甦成為新常態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29 09:22:03 |
等價交換是整個宇宙演化的內生法則,經濟世界也不例外。在百年難遇的金融危機衝擊下,全球經濟貌似由於刺激政策而獲得了救贖,實際上,這種短期救贖是有代價的,那就是長期增長中樞更大幅度的下降以及危機影響持續期的延長。2014年7月24日,IMF公布了最新的WEO(世界經濟展望)預期,在今年第三次(每年1、4、7、10月各一次)例行更新中,IMF再一次表現出“迫不得已”的相對悲觀,印證了危機後復甦的反覆無常和代價高昂。結合最新數據和連續多年鑽研WEO數據庫的經驗,筆者以為,7月更新背後的趨勢內涵有三: 第一,弱復甦成為核心特征。2014年7月更新中,IMF將全球經濟增長率較4月預期下調了0.3個百分點至3.4%,這是近11次例行更新中,IMF第10次下調預期,僅有2014年1月IMF帶著“漲潮”的誤判上調過一次預期。由此可見,全球經濟運行在最近三年中的表現都出人意料的差,說明全球都系統性低估了危機造成的長期傷害。從絕對和相對兩個維度看,3.4%都是較弱的,既弱於2011-2013年3.6%的趨勢水平,也弱於市場預期水平;從總量和結構兩個維度,3.4%依舊是較弱的,由於本次預期更新伴隨著統計方法的調整,0.3個百分點的調降幅度實際上還低估了全球經濟下滑的整體幅度,而結構上,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的2014年增長預期分別被下調了0.4和0.2個百分點。綜合來看,弱復甦已經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核心特征。 第二,多元化退潮並未結束。多元化是危機爆發後形成的全球性共識,大多數人認為發達國家向下、新興市場向上將成為必然趨勢。但共識只是願景,多元化自2012年開始出現退潮,美國經濟強勢復甦,新興市場崛起受阻。從2014年7月的預期更新看,多元化退潮已成為中期趨勢,未來還將延續。一方面,雖然IMF同時調降了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2014年的增長預期,影響卻截然不同,預期調降後發達國家2014年1.8%的經濟增速還是高於2013年;但預期調降後新興市場2014年4.6%的經濟增速正好從之前高於2013年轉變為低於2013年,由此呈現出連續四年下滑的不利態勢。另一方面,IMF在將新興市場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1個百分點的同時,將發達國家2015年經濟增長預期上調了0.1個百分點。值得強調的是,多元化退潮總體趨勢未變,結構內涵卻發生了變化,2014年7月,IMF雖然將2014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1.1個百分點,卻將德國、英國和日本經濟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上調了0.2、0.4和0.3個百分點,多元化退潮呈現出歐日接棒美國的態勢,而與此同時,五個金磚國家的2014年經濟增長預期均未獲得上調,俄羅斯、中國、巴西和南非甚至分別被下調了1.1、0.2、0.6和0.6個百分點。 第三,全球化退潮業已出現。7月,IMF將2014年世界貿易增速下調了0.3個百分點至4%,新興市場貿易增速被下調0.3個百分點至4.7%。與此同時,在主報告中,IMF再度多次強調了地緣政治風險上升的危險性,全球化推進的阻力明顯加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經濟復甦三個特征之間彼此關聯:由於新興市場是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主引擎,所以多元化退潮削弱了復甦核心動力;由於全球化有利於全球範圍的資源優化配置,所以全球化退潮也將對復甦產生拖累。也就是說,多元化退潮和全球化退潮共同作用下,全球經濟很難快速走出危機陰霾,弱復甦正在成為“新常態”。 全球經濟弱復甦的“新常態”之下,內生和諧被打破了,和而不同導致政策分化,全球政策整體的“內視性”悄然加大,國家間的利益博弈勢必更加激烈。實際上,從最近地緣政治事件和全球經濟事件中,我們已經能看到這種對抗加劇的特征,未來,這種特征可能還將進一步強化。對於中國而言,全球經濟弱復甦的新常態下,加快結構調整、做大改革紅利是立於不敗的關鍵。但與此同時,也應注意到,做空中國和捧殺中國的國際聲音同時存在,中國都應理性對待。7月IMF預期更新一個重要的伴隨事件是調整了購買力平價統計方法,新方法使用後,2013年美國經濟的世界占比從之前的19.1%降至16.5%,中國則從15.5%提升至15.9%,這似乎又將為“中國超越美國論”提供口實,對此,不能不提高警惕。 程實,金融學博士 來源:搜狐財經2014-07-28 0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