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城鎮化對於中國的意義及存在的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4-08-06 08:53:57  


對於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疆域遼闊且區域差異顯著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的過程中,城鎮化是一個關鍵的著力點。
  中評社北京8月6日訊/城鎮化是現代化過程的必經階段,也是推動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城鎮化水平超過70%的國家,而城鎮化水平較低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對於中國這樣人口規模巨大、疆域遼闊且區域差異顯著的發展中大國,在推進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五位一體”建設的過程中,城鎮化是一個關鍵的著力點。新型城鎮化就是一場全方位的改革。

  城鎮化對於中國的意義

  學習時報發表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田明文章分析,推動產業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人口集聚是勞動分工得以深化的重要條件。在傳統的小農經濟社會,以家庭為單位的生產勞作,內部分工多限於家庭,男耕女織,即使有進一步擴展分工的願望,人口數量的限制也無法做到。城鎮化導致人口規模集聚更加便利了分工的發展,使分工細化。分工的拓展,意味著經濟體系的複雜化,行業的多樣化,行業多樣化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經濟創新的重要表現形式。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則主要是創造需求,創造新型需求,拉動新型產業發展,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關鍵動力。新型行業向來是推動經濟發展和結構轉型的主導。20世紀後期,美國的信息產業成為引領世界經濟潮流的新型產業,至今方興未艾。目前,全球在新能源產業、生物醫藥產業、智能機器人、新材料、互聯網服務等多個新型產業領域展開激烈的競爭。2012年國務院通過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被寄望成為承擔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這是中國政府在推進經濟轉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方面做的一次努力。

  調整利益格局,理順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城鎮化過程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也是市場經濟作用不斷推進的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社會階層分化和貧富差距的拉大,要求政府承擔起對底層民眾的保護,緩和社會矛盾,理順政府、社會與市場的關係,促進社會公平。西方現代意義上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形成和發展,無不與城鎮化相伴。歐洲城鎮化初期,人口大量湧入城市,一方面,勞動者失去了傳統農業社會中所有的收入保障和生活依托,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失業、傷殘、老齡而喪失工作能力等多重風險,並且社會財富伴隨著資本的積累,集中到少數人手中,家庭保障和宗教慈善保障機構福利和扶助已力不從心,必須由國家立法建立社會的安全網和穩定器。比如,德國於1883年制定頒布了西方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社會保險法,即《疾病保險法》,這是西方現代社會保障產生的標誌。1884年和1889年,又相繼制定頒布了《工傷保險法》和《養老、殘疾、死亡保險法》,從而產生了當時世界上較為完備的社會保險體系。這一時期正是德國城鎮化快速發展、城鎮人口超過農村人口的時期。此後,美國、英國和日本無不是在城鎮化水平達到50%左右的加速發展期建立和完善起來,並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社會基礎。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幾乎所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都基本上完成了有關社會保障制度的社會立法。城鎮化引起的社會結構變化是社會保障得以推行的重要原因。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