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不敢吃國產奶粉是“國恥”嗎

http://www.CRNTT.com   2015-02-11 11:46:02  


 
  痛苦之一,成本優勢喪失。

  “中國製造”的成就,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核心競爭力大抵只有一項——成本優勢,土地、人力、稅收等優勢,且對環境保護無須承擔任何責任,因此形成了製造成本上的巨大優勢。可如今,隨著各項成本的抬升,性價比優勢已薄如刀片;

  痛苦之二,渠道優勢瓦解。

  很多年來,國內企業發揮無所不用其極的營銷本領,在遼闊的疆域內構築了多層級的、金字塔式的銷售網絡。可如今,阿里巴巴、京東等電子商務平台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數再造,渠道被徹底踩平,昔日的“營銷金字塔”一夜間灰飛煙滅;

  痛苦之三,“不變等死,變則找死”的轉型恐懼。

  “轉型升級”的危機警報,已在製造業拉響了很多年,然而絕大多數局中人都束手無策,近年來,智能硬件、3D打印、機器人等新名詞更讓很多50後、60後企業家半懂不懂、面如死灰;

  可是,那霸機場候機大廳裡小山般、正在打包托運的貨箱,向我們揭示了另一個道理,製造業有個非常樸素的哲學:

  做電飯煲的,能不能讓煮出來的米飯粒粒晶瑩不黏鍋;

  做吹風機的,能不能讓頭髮吹得幹爽柔滑;

  做菜刀的,能不能讓每一個主婦手起刀落,輕鬆省力;

  做保溫杯的,能不能讓每一個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熱水;

  做馬桶蓋的,能不能讓所有的屁股都潔淨似玉,如沐春風。

  從電飯煲到馬桶蓋,都歸屬於所謂的傳統產業,但它們是否“日薄西山”、無利可圖,完全的取決於技術和理念的創新。在這個意義上,世上本無夕陽的產業,而只有夕陽的企業和夕陽的人。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濱告訴記者,中國更需要的是德國和日本式的創新,而不是美國式創新,提高現有製造業的效率與質量,要比開拓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於中國來說更現實。

  誠然,立足本行,精益救精,由量的擴展到質的突圍,正是中國製造的最後一公里。

  中國當今的中產階層,喜歡價廉物美的商品,但也願意為新技術和新體驗埋單。這一類型消費者的集體湧現,實則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契機。

  中國製造的明天,也許就在於能否讓國人不必越洋去買馬桶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