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穩增長政策“三個效應”待解

http://www.CRNTT.com   2015-06-27 07:54:05  


 
  究其原因,主要是調控政策存在“三個效應”。一是替代效應。中國經濟處在“破舊新待立”的接續期,過去的重點產業和增長點持續下行,抵消了部分穩增長政策的效果。如鋼鐵和煤炭行業價格走低,停產企業和失業人數不斷增加,即使政策支持的新增長點有效果,也難以充分體現在GDP上。二是時滯效應。受行政審批程序、地方政府抓經濟積極性、利益受損方抵制等影響,很多政策特別是投資類政策無法立竿見影,效果顯現還需要一個過程。三是漏出效應。受體制機制、組織制度、能力願望等影響,部分政策無法完全實現預期目標。比如在經濟下行期,過去支持傳統行業的銀行貸款信用風險遷徙,銀行資本占用上升,可貸資金規模受限,過去無效、低效的金融資源配置,造成當前的信貸供給不足,此時降息降准也難以促進資金流向真正需要資金的企業。在利率市場化和股市繁榮周期中,資金大量流向股票、基金等資本市場,雖然企業也能夠通過IPO、資本運用、減持套現等方式為企業融得一定資金,但主要是新興領域和強強聯合型企業,且更多的情況是資金在金融機構和股民之間的再分配,無益增加社會財富。

  優化穩增長政策

  文章指出,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既需要穩增長政策和調結構改革同時推進,也需要將政策執行中的“三個效應”壓縮到最小,增強政策靈敏性,防止“效果不明顯—政策不斷加碼—力度過大—負面效應大”的現象出現。

  穩增長要發揮逆周期調節政策作用。應繼續加大開發性和政策性金融機構支持11大工程包的支持力度,為民生領域融資,為商業銀行跟進創新領域融資提供示範。加快資本市場改革步伐,更好發展股權融資,為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領域科技創新型企業提供多渠道、低成本融資通道。將有限財政投資和稅費減免用在民生、創業、創新、三農等短板領域,兼顧穩增長、調結構和轉方式。

  處理好傳統產業人員和資產,減少調控政策“替代效應”。產業結構調整過程需要始終把握好就業穩定和企業適當盈利兩個目標。為此,傳統產業要升級和淘汰並重。升級是發揮現代技術、優質資產、規模經濟、科學管理的協同作用,保持適度產能。淘汰不是簡單的放棄,關鍵要通過轉崗、創業、退休等方式分類處置從業人員;在統一發展規劃和去產能計劃下,通過兼並、拍賣、抵債、關停、出口等形式公開公平處置企業資產,完善資本市場和商業銀行參與傳統行業資產處置的金融服務制度。

  改革投融資體制,堵住調控政策“漏出效應”。從流動性、儲蓄率等角度看,中國經濟發展不缺資金,關鍵是要選好項目和方式,管好用好資金,改革投融資體制,撬動社會儲蓄轉向投資。應加快完善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和綜合化經營進程,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為企業提供低成本高效融資;規範影子銀行監管,暢通貨幣政策傳導;進一步實施定機構、定行業、定地區的定向降准等定向調控方式,實現精准調控;完善PPP法律法規和社會信用環境,確保參與各方平等協商、誠信守約、優勢互補、各得其所;加快資金、土地、資源、能源等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結合市場機製作用規律,更好發揮調控政策作用。

  落實簡政放權並強化政府激勵約束,壓縮政策“時滯效應”。進一步提高政策的協調性、便捷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完善政府間政策落實考核,引入第三方評估,加快落實簡政放權舉措,加快推廣上海等自貿區成熟經驗,引入企業和民眾監督機制,建立近零成本的企業經營和法治監督環境。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