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中評智庫專訪:王逸舟評點中國外交

http://www.CRNTT.com   2016-02-20 00:06:47  


 

  問:中國外交在哪些方面體現了您提到的“創造性介入”?

  “創造性介入”與過去的打擂台、另起爐找的外交思想不同,介入的英文是“involvement”,是指進入到現有的主流國際秩序,與現有的秩序和而不同、鬥而不破,而不是另起爐找式地與當前國際秩序漸行漸遠。

  中國外交應該繼續走鄧小平時期的“韜光養晦”路線,同時,通過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剛柔並濟,中庸之道”來實現以創造性的方式介入現行國際秩序,譬如說,2016年中國領導人首訪中東三國就是一例,中國並沒有因為敘利亞危機、難民潮以及沙特伊朗斷交等亂局而避開中東,而是充分利用中國在中東不樹敵、與各方都談得來的獨特外交定位,在這次習近平的出訪中既保持了與埃及、沙特和伊朗的三國良好友誼,同時還擴大了我們在該地區的核電、能源等基礎設施項合同。

  在中東選擇代理人、打擊“伊斯蘭國”是中國堅決迴避的戰略,既然不是我方造成,就沒有必要在這方面挑頭,中國一方面抓住經貿合作,另一方面巧妙地進行促談勸和,這正是中國人平衡的外交思維。

  此外,中國也並非完全避開軍事介入,中國在非洲的維和部隊是所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數量最多的,與老牌大國的定點轟炸不同,中國在非洲更偏重“外交優先,維和並用”。

  問:中國外交由過去那種比較隱秘性、單純由領導人啟動、注重高階政治逐漸轉向注意與公眾溝通、經貿因素主導、強調社會參與,在《創造性介入:中國外交的轉型》書中也提到了“國家漸漸變小,社會慢慢變大”,這個過程是如何體現的?
 
  王逸舟:現代外交的潮流是外交更加公開透明,神秘色彩漸漸褪去,國家與社會分享部分權力,看上去國家漸漸變小,社會慢慢變大,“低階政治”議題在決策日程位置遷移,如氣候變化、貿易談判和生態保護等問題重要性上升。

  新的外交模式由過往的禮賓外交轉向保護公民利益的新型外交,這個過程的關鍵在於“以人為本,社會為基”,外交決策將吸收更多來自地方、NGO、民間團體和公民的聲音。

  學術界也有聲音認為,二戰後的全球外交開始走向外交民主化,外交由少數人的特權、幕後交易和大手筆轉向跨國性組織、企業貿易以及公民社會之間的交往,但中國在這方面的起步較晚。

  中國外交轉型的瓶頸在於,外交政策由領導人和核心幕僚謀劃,專業人士無從評價,夾雜著國外的猜測,公眾是一頭霧水。

  外交轉型需要公眾的參與。社會內部不同的成分需要加入到外交政策的咨詢過程中,雖然核心仍是關鍵國務活動家和少數的外交人主導,但外殼正逐漸融化,分解成為體育外交、商務外交、軍事外交以及地方外交等形形色色的新時期外交。這個轉型的過程並不容易,因為利益集團會牽涉其中導致外交資源分配不均。

  社會變大,國家變小。社會正在塑造國家,公民開始倒逼國家的外交決策,中國2001年加入WTO就是公民倒逼國家的實例,同時,國際互動也在影響中國外交內涵,舉例說來,最近才成立的亞投行,亞投行通過對投資者的利益和違規追究採取高標準要求,對於打破國內國有銀行的壟斷起到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國外銀行在中國國內受到諸多壁壘限制,但當人民幣加入特別提款權(SDR)後,國內壟斷的壁壘將會逐漸被打破,國內改革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