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敵化建構下 兩岸無和平

http://www.CRNTT.com   2022-03-25 00:02:36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參與聯合國,且躋身聯合國常任理事國之列。然而國內形勢卻日趨嚴峻,舉國盼望的和平局面沒有到來,盼來的是國共全面內戰。歷經三載即勝負已分,超出許多人的想象。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登上天安門城樓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國民黨軍則一路潰敗,最後於12月退守台灣。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阻撓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台灣。台灣問題也由此產生。

  不偏不倚地來看,中國實質分裂成兩個敵對的政治實體,一個占據了廣袤的大陸,名字叫“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敗退到台灣,名字叫“中華民國”。在“台獨”因素尚未形成干擾的時期,兩者之間的博弈和鬥爭從未停歇,兩邊均宣稱自己代表整個中國、領土和人民。一方面,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兩蔣時代念茲在茲地是要“光復大陸”;而另一方面,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天天喊著“一定要解放台灣”。兩岸爭的是“文化正統”和“中國”的代表權。

  但無論如何,那個時期的兩岸維持著“兩岸同屬一中”的共識。雙方在追求統一這一目標上是一致的,均主張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對“中國”的認同和感情是一致的、明確的,雙方的分歧無論多麼嚴重,均認為是一個國家內部的分歧,也就是說雙方一方面政治上高度對立對抗,另一方面在“一個中國”和中國人身份認同的認知上又高度契合。也正是在這個共識之下實現了八九十年代返鄉探親的開展和兩岸經貿關係的重大突破,也是在這個共識之下實現了海基會和海協會的相繼成立以及兩岸兩會的協商談判以及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的達成。雖然從總的角度來看,那個時期兩岸互動建構的是一種“霍布斯文化”,維持的是一種敵對關係,但兩岸均將對方視作同胞兄弟,兩岸同為中國人的認知根深蒂固,與李、扁、蔡時期建構的霍布斯文化不可同日而語。

  分裂後的兩岸選擇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台灣基本遵循了孫中山設計的五權憲法,在相當程度上應該屬於威權模式的資本主義的制度,實現了經濟騰飛和中華文化的發揚光大;而毋庸諱言,大陸的社會主義實踐明顯走了彎路,建國後陷入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運動和文化運動當中,但天佑中華,在結束十年“文革”後,中國大陸終於選擇了一條改革開放的發展道路。雖然兩岸所取得的“成功”均無法“折服”對方歸心於己,但很明顯,台灣當局的“反攻大陸”和中國政府的“解放台灣”都已顯得不合時宜了。隨著美蘇爭霸的日趨激烈和地緣政治的客觀要求,中美建交提上歷史日程,兩岸圍繞“中國”代表權的鬥爭也一舉扭轉乾坤,1971年10月25日是第25個台灣光復紀念日,第26屆聯大以壓倒性多數通過了2758號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席位得到恢復而“中華民國”代表在全世界的眾目睽睽之下被驅逐,無可名狀的“挫敗感”結合了對中共的“不共戴天”的“仇恨”成為那一代台灣人的集體記憶,此後的整個七十年代,一連串的挫敗感和屈辱感成為台灣人悲情意識新的構材,也成為他們集體記憶的一部分。當然,這種時代“創痛”也成為日後“台獨”分裂勢力經常消費的歷史情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