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不懂議政的老板是如何當上政協委員的

http://www.CRNTT.com   2010-08-26 12:00:04  


 
南方網:老板如何才能表現出議政水平

  作者:劉洪波 2010年08月26日

  一些老板委員“錢是很多,但不懂議政”,這是廣州市政協副主席郭錫齡的一個說法。這算是批評,但話是在廣州市工商聯檢查工作時講的,大概也確實算是愛護。

  接著有寄語,“不單是掙大錢,還要有水平”。水平,當然指議政水平,而非賺大錢的水平。賺大錢的水平,工商聯出身的委員,應該算是夠了;就像運動員委員跑步的水平夠了,演藝委員演藝水平夠了,專家委員知識是夠了一樣;而議政水平,都有夠不夠的問題。

  這樣一講,好像官員的議政水平就必然地“夠了”一樣。但也只是猜測,沒有確切資料。我想,官員對“政治”兩個字應該是弦綳得很緊的,估計也只有這兩個字還有一點讓官員頭皮緊張的功能:“政治高度”、“政治敏感”、“政治覺悟”、“政治意識”、“政治問題”,都意味著性質上非同一般。

  但這些是不是議政中的政事,還是另一回事。一般地說,政治就是公衆之事,中國語境下,“政治”說的卻可能是立場、觀點、思想、原則的正確與錯誤。所以從政的人、走仕途的人,雖然大多能夠“講政治”,也因為各有權力,能夠決定公共生活,但是不是能有水平地商議公共事務,也說不清。

  議政上不能表現出水平,有可能是“不懂”,也有可能是“不敢”或者“不願”。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利益有感受和判斷,任何人至少議起與自己有關的政事來,不可能“不懂”,再無議政水平的人,也不可能議出一個對自己不利的政策。

  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幾乎每天都會“議政”,但未必有機會議到人大、政協或者報紙上去。在報紙上議政是個人性的,與個人的寫作和認知能力有關,但實際上未必如此。人大和政協,議政議得如何,與代表或委員的身份由何獲得有關,直言之,就是與代表性有關。代表或委員之產生,來自於選舉,則代表性清晰可見;來自於選拔,代表性就不清晰。

  敢不敢議政成為一個問題,潛在的意味是“議政有風險,言論須謹慎”,特色民主制度被賦予“風險”色彩,值得刨根問底。不過,如果代表委員來自於競爭性選舉,往往也由不得他敢與不敢。而指定的身份則不然,多數情況下他將服從於指定者的意志。願不願議政,既與敢不敢相關,也與個人興趣相關。探險家是很少的,是人都知道“惹不起躲得起”。但不願議政也有可能是被指定的人根本沒有議政的願望。挑沒興趣的人去議政,他不議,完全不是他的錯。如果是競爭性選舉,他可能根本不會參與競爭。

  某種程度上,一個產生於榮譽選拔的人員,將議政席位視為單純的榮譽職務,勢必難以改變,而且這種情況下議政機構也將被視為榮譽機構。以為議政席位靠選拔,卻能夠通過“使命感學習”而產生選舉所帶來的議政能力、議政興趣以及議政勇氣(如果必要的話),恐怕不現實。

  既然是一種代表官方肯定的榮譽,議政席位通過“派位”來發放,或者變成買賣(包括金錢交換、知識沽售或者人格交易),就都很正常了。誰不喜歡榮譽加身呢,何況參加“榮民俱樂部”利益也不會小。像韶關老板朱思宜那樣,1000萬元買個全國人大代表(詳見鏈接),還姿態活躍,實在是不簡單,但這是在履行代表職責,還是在充當自己的利益代表,表現榮譽感和表演欲,變政治舞台為免費的形象廣告平台呢?誰說得清?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