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高校評職稱:權力說了算,學術靠邊站

http://www.CRNTT.com   2012-05-14 14:23:41  


    
  國內造假者多數沒有後果,美國不僅可能會開除、還在一定年限內不得參加某些科研項目

  近年來,遼寧大學副校長陸傑榮、“最年輕市長”周森鋒、廣州體育學院院長許永剛、廣州中醫藥大學校長徐志偉等論文抄襲被揭露,學術界的亂象愈演愈烈,但至今當事人沒有受到任何處分。再嚴密的審查工作也不可能完全封堵住所有造假者,只是事後才被發現數據或結果有假。此時相關機構處理造假者就顯得尤為重要。美國2002年的舍恩事件被認為是當代科學史上規模最大的學術造假醜聞之一。亨德里克.舍恩1998年正式加盟貝爾實驗室後,先後與其他20多位研究人員合作,在短短兩年多時間裡一口氣在幾家全球著名學術期刊上發表十幾篇論文,其中一些研究還被認為是突破性的。但其他科學家隨後進行的研究,卻無法重複舍恩的實驗結果。在接到有關投訴後,貝爾實驗室對此事展開調查。調查小組最終認定,在1998年至2001年期間,舍恩至少在16篇論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實驗數據。鑒於此,貝爾實驗室將其開除。

  美國政府部門中負責處理學術不端行為的機構是公眾與衛生服務部下屬的“研究誠信辦公室”,該機構專門調查和處置那些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中的不誠信行為,並隨時公布違規者的姓名、單位、違規情節和處置決定。按規定,一經認定從事了學術不端行為,造假者在一定年限內將不得參與任何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也不能在美國公眾與衛生服務部設立的任何咨詢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任職。此外,造假者的身份信息將在研究誠信辦公室網站上公示,以供查詢,直到“刑滿釋放”,造假者的大名才會在網站上消失。 
 
   一條微博揭開一場高校評審黑幕,再次撕下了貼在學術之上的純潔標簽,展現出權力支配欲的猙獰面目,高校評審要想正常化,就應該是由學術高低來決定結果好壞,而不是由權力大小來定奪職位去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