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 |
專論:南台灣契作重塑兩岸“建構性認同” | |
http://www.CRNTT.com 2012-10-30 01:00:34 |
對南台灣而言,此處是大陸移居者最先到達台灣的地方;目前被認為深綠政黨地盤的台南更是開台首府,與大陸的淵源最早也最深,共同象徵符號、集體記憶……元素最多,理應本質性認同最強。但事實並非如此,顯見本質性認同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認同的內涵也隨之變化。 台灣在歷經1990年代起的民主化與本土化,逐漸發展出內部的公民意識與制度正當性,加上受限於外部國際空間的制約,使得強調民主與本土的政治認同屢屢在選舉中被動員;而其動員是採取辯證式的建構,亦即透由民主選舉建構本土意識的凝聚力,本土訴求深化民主制度的正當性。在兩者相互作用的推波助瀾下,甚至建構出從制度的認同到“國家”的認同,因此與兩岸的本質性認同產生歧異。 尤其台灣南部在兩岸交流,或者說是全球化的資源流動下,在地的農漁牧業與傳統產業就屬於相對經濟弱勢地區;而此經濟相對剝奪感轉嫁到政治權力不對等,經濟不如意歸咎到政治不正確,不論是內部政策治理的缺陷,或是外部國際空間的侷限,都可以被投射到兩岸關係的齟齬衝突,強調彼此公民意識與政經制度差異,進而強化異於大陸本質性認同的建構性認同。 所以,徒有經濟上的利益並不夠,因為不是所有台灣人民均能在兩岸貿易中獲利。例如台南市學甲區契作,虱目魚養殖的500餘戶,只有120餘戶參與契作,比例僅1/4左右;如果加上鄰近七股等區,甚至是高雄等縣市,2011年度全台灣總產量的45,000公噸,契作只有1,800公噸,比例更只剩4%,看到別人有契作而自己沒有,相對剝奪感難免滋生,對兩岸交流反而不利。 縱使獲利也不見得會支持兩岸關係進一步深化,例如契作在2012年選舉未能扭轉台南學甲當地基本盤,在藍綠政黨陣營3:7的投票傾向中,頂多只是投票率71%比全市的74%低,廢票率0.8%比全市的0.7%高,亦即當地選民只是消極的不投票、投廢票,而非積極的投票支持藍營或其延伸的兩岸交流政策。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