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當代電影敘事的秘密軌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8 14:16:12  


 
  第六代獨立電影包含普世價值關懷

  王小帥:第六代獨立電影剛開始做的時候條件很不好,拿著攝影機對著角落就拍了。當時我去膠片廠討了35毫米黑白片。技術上的東西被我們屏蔽掉,無所謂,只要能出影就行。我們要的是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從90年代到現在,大家還在爭議獨立電影的存在價值到底是什麼。可能由小魯他們慢慢總結,或者中國電影沒有變的話,有幾個人還在堅持終歸看到一個結果。

  我挺珍惜“獨立電影”的這個稱呼。“獨立”兩個字裡涵蓋了太多的意味:獨立地存在、獨立地表達、獨立的觀點。但這一切我認為我們好就好在並沒有因為獨立而顯得失衡。所有好的獨立電影都暗含著非常廣的大家都在提的價值觀。它有一定的人類和普世的價值觀,是對人的關懷。這是90年代初新電影最重要一點。它把視線和關懷的觸角放在每個個體身上,讓自下而上的政治從個人身上體現出來。

  “小武”改變中國電影表演歷史

  王小魯:王宏偉(扮演的“小武”)在第六代作品中的出現改變了中國電影的表演歷史。他為中國電影奉獻了一個有強烈文化內涵的特殊形象。電影一般講求演員的好看,追求演員在鏡頭前的光彩奪目,哪怕他表現的是底層人物。1949年以來的電影即使表現農民,也是一個有力量的農民。賈樟柯電影中“小武”的出現,把揭示出了底層更深的含義。底層有經濟意義的底層,還有權力和身體意義的地層。當王宏偉飾演的“小武”在電影裡面脫光了,出現在澡堂子時候,大家都能感受到一種孤獨和無奈。這是賈樟柯非常重要的一筆。有人說“脫光了”是一個噱頭,我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這個鏡頭裡面有深刻的人道主義含義存在,同時也是對現實主義的拓展。只要脫離一個集體,你就是一個很無助的邊緣人,尤其在80年代末。這部電影試圖表現普通人生活的時候,是演員在起作用。王宏偉跟賈樟柯是同學,他不是學表演的,他一直以來就是這個狀態。我們倆在一起吃刀削面的時候,他坐在那個地方就是一種很無助的狀態。

  賈樟柯揭示社會結構,王小帥、張元關注邊緣個體

  王小魯:雖然把賈樟柯和王小帥、張元都放在第六代導演中,但他們是非常有區別的。我認為賈樟柯是“六又二分之一”,他開啟了宋莊導演這一代。賈樟柯第一個作品並不是膠片拍攝的王小帥、張元是正宗科班出身。他們展現出來的第一部大的作品都是用膠片拍攝的,比如《冬春的日子》。尤其早期,王小帥、張元是從個體入手,表現個體解脫集體的自由感,而不是刻意表達底層。賈樟柯比王小帥對社會階層和社會結構更敏感。包括近期的《天注定》,形形色色社會階層都在裡面。王小帥他們也是持之以恒,尤其是最早的作品更貼近現代主義的風貌。雖然後來拍《扁擔姑娘》,拍攝的是一個農民工,但他和賈樟柯拍農民工不同。他的落腳點是表現農民工在城市裡面的疏離感。而《天注定》對一個人在社會結構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描繪。從某種程度來說,如果一定要分“左右”的話,王小帥是“右”的,賈樟柯是“左”的。賈樟柯致力於揭示社會結構,要表達每一個人在這個結構裡是怎麼走向悲劇命運的。當然這不是絕對的,王小帥也有這種傾向,但還有程度的區分在裡面。

  王小帥:像“小武”那樣的小鎮青年的典型形象,有點像《黃土地》裡面農民非常直接地出現。賈樟柯對底層影像的呈現是非常清晰的。在我這,我是覺得每一個中國人在一個強有力的國家體制之外,被邊緣化以後,他就變成一個無助者。實際上如果挖進去的話,這個體制裡面每個人也都是一個個人,他是在被包裹之後被掩蓋起來了。一個邊緣者,一個個體人在社會裡顯現出了無奈、無助和很多其他的東西。可能我更多是關注個體,無論他是知識分子還是農民工,甚至在北京、上海或者任何大都市,當個體和社會之間形成對抗的時候,他就會承載這一切。

   我挺珍惜“獨立電影”的這個稱呼。“獨立”兩個字裡涵蓋了太多的意味:獨立地存在、獨立地表達、獨立的觀點。但這一切我認為我們好就好在並沒有因為獨立而顯得失衡。所有好的獨立電影都暗含著非常廣的大家都在提的價值觀。它有一定的人類和普世的價值觀,是對人的關懷。這是90年代初新電影最重要一點。它把視線和關懷的觸角放在每個個體身上,讓自下而上的政治從個人身上體現出來。

  王宏偉(演員):可能跟他們的教育背景不太一樣有關。王小帥畢竟在一個美術科班體系。他的影像更偏精致的藝術片。賈樟柯就是生活閱歷給了他豐富的積澱的一個人。他的鏡頭、人物、敘事更直接、有力一些。王小帥的片子是慢慢看。賈樟柯的片子是讓你喜歡就喜歡,不喜歡就不喜歡,一下子就把你擊倒或者把你打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