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汪毅夫:一生志業不放下、也放不下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08:16  


 
  中評社記者:繼《話說兩岸》之後,這是您退休後的第二本著作。您為何會將此書取名為《顧盼兩岸》呢?“顧盼”二字有何深意?

  汪毅夫:讀者諸君應該會覺得,《顧盼兩岸》講的是歷史故事,是回顧歷史的書。書中時或涉及時事也會引述歷史。譬如,《表演說謊的演說》針對了“人還在,心不死”的李登輝及其追隨者,可以算是時事評論,但講的還是歷史故事。另一方面,我對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景,心中充滿期盼。受習主席講話的感召,我在2019年1月接連寫了《從“解放台灣”到“和平統一”》《“制度不同”不礙事》《中國人要幫中國人》《厝內代好參詳(家裡的事好商量)》《要“和平共存”不要“冤家量債”》等文力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頗受好評。然而,也有人在網上留言罵我,並以“秋後算帳”相威脅。別的不說,無端辱罵恐嚇老人者,定非善類。不幸而遇,如魯迅翁所謂:“最高的輕蔑是無言,甚至連眼珠子也不轉過去”可也。 

  回顧歷史,期盼未來,這是《顧盼兩岸》一書的緣起、書名的來由。另外,我也真心喜歡落落大方的小小女孩兒,不怯場、不怕生、顧盼自如的神態,真心喜歡“顧盼”二字。 

  中評社記者:您曾說過,您寫的學術段子雖散,但卻有明確的預設中心意思。您認為,您這本書中的280餘篇學術段子傳達了一個什麼樣的中心思想?

  汪毅夫:2018年12月,我在《話說兩岸》一書的“代後記”裡說:“從題目看,我寫的學術段子散亂得很,一會兒說東、一會兒道西,但我預設的中心思想卻是明確的:描述和論述海峽兩岸的聯結點,歷史的、文化的、社會的和政治的”。這不能說是優點、卻是一個特點。《顧盼兩岸》是《話說兩岸》的續編,所以也有此特點。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的小編建議按專題重新編目,但我考慮這會增加編輯的工作量,也會失去原本的不是優點的“特點”。話說“小孩快樂很簡單,老人簡單就快樂”,我還是願意以寫作時間為序來編目。 

  中評社記者:有人說看汪教授的這些文章就像在品讀一部兩岸關係的“微歷史”,您是如何做到把那些被歲月遺忘的兩岸關係歷史如此巧妙地翻騰出來的?

  汪毅夫:我服膺於“史料即是史學”的說法,最喜發現和收集各種史料。雖已年老,記性尚好,加上有舊時筆記,所以查書、翻檢筆記往往可以找到舊讀書籍裡的史料。例如,台灣同胞常稱大陸為“唐山”,至今尚有民諺“唐山客,對半說”(謂大陸來的客商說話虛實參半)流傳。東南一帶包括福建也有“唐山”之說。我記得曾讀某書、曾見古人筆記的一段相關史料。在書架上查找,很快找到吳鳳斌主編的《東南亞華僑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版),該書第12頁有我做的標記、有《萍州可談》的一段史料:“漢威令行於西北,故西北呼中國為漢。唐威令行於東南,故東南呼中國為唐”,但在該書頁碼注裡失記,也未在引文時說明年代、作者和頁碼,尚覺可疑。又找出宋人朱彧《萍州可談》(中華書局2011年11月版,與陳師道《後山談叢》合為一書),在該書第124 頁得到查證。閩、台兩地的相關傳說和《萍州可談》的這條史料,是不是可以“翻騰”出來寫個學術段子呢?《顧盼兩岸》用的史料多是如此這般“翻騰”出來的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