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汪毅夫:一生志業不放下、也放不下 | |
http://www.CRNTT.com 2020-04-27 00:08:16 |
中評社記者:學術段子沒有長篇大論卻能直擊核心問題,讀者們讀起來總是很過癮,但卻很考驗作者對核心材料與觀點的把握。在這一方面,您是如何來處理的? 汪毅夫:文章是寫給人看的,本來就應該考慮採用受眾可以接近和接受的形式。學術段子乃將古之筆記和今之段子、把學術性同趣味性、讓文史知識與村言稗語做一爐共冶,是相當優越的形式。我喜讀古人筆記,近年又喜歡看說笑逗樂的段子。有了在中國評論新聞網上寫專欄的機會,很自然地選擇了學術段子的形式,嘗試在短小的篇幅裡做到有論有據、有理有趣。我個人的寫作追求是不用套話,直接了當。 中評社記者:去年以來,我們經常在您的文章中讀到您在高校講課的情形以及廈大孩子們。能否和我們分享一下您重返高校講學的經歷故事? 汪毅夫:從2000年開始,我在母校福建師範大學任兼職教授、在廈門大學任兼職研究員,至今已是20年了。退休後榮幸地受聘為廈門大學講座教授。回到校園,回到學者、學生中間,快樂無比!廈門大學陳孔立教授對我有師恩教澤,是我做人做學問的榜樣。親見90高齡的陳老師工作的情形,我這老舊的手表又上緊了發條:去年住校履職3個月,在廈大做了11次學術報告。我在廈大跟隨老師當老師,是70歲的學生跟隨90歲的老師。我也從其他老師,從學生受到教益。譬如,有個學生告訴我,清代職官曾設“觀風整俗使”。經查證,雍正帝曾設“觀風整俗使”,派他們到浙江、福建、廣東和湖南觀風問俗。今年1月初,我到中山大學報告《台灣文學研究的民俗學視角》時用了受廈大學生啟發而得到的這條史料。從1月22日至今,為抗擊疫情,我足不出戶,潛心讀書、也認真備課。秋季開學,當可回到廈大,見到廈大的師尊和童鞋們。 中評社記者:您年輕的時候也曾在大學裡任教並且從事學術研究工作,如今退休後再度回歸學術研究和學校講學的生活,您覺得在心境上有何變化? 汪毅夫:大學畢業後,我在母校福建師範大學、在福建社會科學院從事教學、科研15年,從助教、講師、副研究員到研究員,一路上如牛負重而頗感愉悅。20餘年後回到校園,我沒有當年升等的壓力,卻有另類的緊迫感:來日無多當盡力。我特別羨慕青壯年教師花一般的年華和才華,也特別願意發揮餘熱。老人慈祥地祝福大家!謝謝。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