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城市化的全球地位和均衡模式

http://www.CRNTT.com   2010-11-17 08:59:31  


未來20年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力量只有兩個,中國的城市化和發達國家高技術的擴張。
  中評社北京11月17日訊/僅從短期角度和用傳統的新古典教義是不可能使世界走出危機陰影的。我們應該換一個視角,認真思考一些短期和中長期結合的戰略性問題。最基本的問題是,這場金融危機對全球的實質性衝擊到底是什麼?後危機時代全球最稀缺的資源是什麼?怎樣為世界經濟增長創造新的需求平台?

  第一財經日報發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劉鶴文章認為,這場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衝擊,而實質上是對現存世界經濟增長模式的衝擊。危機發生後的事實表明,以往認可的世界經濟增長模式運行的基礎條件已經發生變化。原有的三角形增長格局已經無法持續,而新的全球化增長新格局尚在痛苦的探索之中。

  市場需求是全球經濟最稀缺資源

  文章指出,在上一輪經濟周期中,全球形成了美國提供市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產品、資源富集國提供原油和初級產品的實體經濟三角形分工格局,並相應出現了與各國國際收支狀況相反的資本逆向流動局面。這個三角形格局,既是全球生產力國家經濟向全球經濟分工深化的結果,也是各國相對比較優勢變化的結果。但新格局不無風險。

  最大的風險是,支撐三角循環的基礎並不牢固,全球經濟過度依賴美國消費市場和美國貨幣發行數量。由於金融危機的衝擊,美國高度負債的發展模式已經不可持續,由於資產泡沫破裂所導致的企業和個人債務去杠杆化將成為中期現象,這使得世界失去了巨大的市場增量,全球化中的三角形分工格局也失去動源。

  在危機面前,不少人把全球化和國際分工視為元凶,為了自身的政治和社會利益,紛紛出台極其短視的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政策,主要發達經濟體也提出各種既不符合消費者利益、也不切合生產者實際能力的“再工業化”主張。

  這些情況表明,全球經濟總供求格局將繼續失衡:收入下降和去杠杆化持久化使美國主導的消費市場在相當長時間內可能喪失動能,國際市場邊際增量急劇減速;總需求減少,而一些經濟體的“再工業化”則使總供給增加,在沒有新的重大技術突破條件下,全球性產能過剩也會加劇。在超常規的宏觀政策刺激下,短期危機可能出現緩解,但經典式的生產過剩危機不但沒有消除,反而有所加劇。

  眾所周知,市場需求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如果沒有足夠大的市場需求,所有的短期經濟幹預都會變得毫無意義。可以推論,結構性的全球市場收縮將成為一個中期現象,可能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國際市場將成為後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最稀缺的資源。

  因此,我們必須從全球視角深入思考這樣一個基本問題:未來的全球巨大市場需求可能在哪里產生?為加快形成這個未來的巨大市場,需要創造什麼樣的必要條件?更準確地說,需要創造什麼條件使一個規模巨大的中等收入者階層脫穎而出?現在看來,從全球主要國家的人口規模、人口老齡化狀態、經濟發展階段、制度準備條件來分析,這個巨大的市場就在中國,而關鍵就在於穩步推進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使中等收入者規模穩步擴大。

  粗略估計,如果中國在未來十年中等收入者比重達到政府提出的50%以上的目標,全球將獲得一個大於歐洲市場規模的新大陸。眾所周知,“金融巫術”引發了深度危機,而目前一些國家提出的“保護主義巫術”,則可能把世界引向新的災難。唯獨共同維護和創造中國的巨大市場,才是全球經濟發展的正解。因此,放棄冷戰思維,為了自身利益而推動中國市場發育的觀點,確實值得發達國家的政策精英認真思考。

  未來20年驅動世界經濟增長的力量只有兩個,中國的城市化和發達國家高技術的擴張。目前,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對後者提出要求,而2010年中國加速推進城市化的政策,則使前者獲得新的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