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何偉和他的“中國三部曲”

http://www.CRNTT.com   2012-09-02 09:14:30  


 
城市給了他黑色的眼睛
 
  《甲骨文》的叙事跨度從1999年延續到2002年。這段時間,何偉和他的學生都來到了“比較大的城市”。威廉和他的女友在浙江一所民辦高校任教,他們的校友艾米麗在深圳龍華的一家首飾廠打工。何偉則結束了在涪陵的支教生活,在《華爾街日報》的北京辦事處打雜。
 
  如同任何一個從邊緣到中心的進入者,何偉在《甲骨文》中的叙述頗有點進了大觀園的感覺,東張西望,線索複雜而混亂。他經歷了1999年中國駐前南使館被炸後的反美遊行,經歷了中國式拆遷、北京申奧,陰差陽錯地觸摸到甲骨文背後的陳夢家、趙蘿蕤往事,採訪過薑文、李學勤和周有光,接觸了維吾爾族人士,還觸及了一些敏感人物。饒是他拿過牛津和普林斯頓的學位,也無法應付如此令人眩暈的變化,“就像瞬間經歷了整個人生”。
 
  威廉初次嘗到漂泊的滋味,就像中國大地上千千萬萬個漂泊者嘗到的那樣。他經歷了陌生人的欺騙:浙江的這家民辦中學遠沒有想象中好,每天都把中山裝的扣子扣到底的王校長其實是個大忽悠,人生最輝煌的一筆是花錢上了一本《世界名人大全》的書,這本書被放在辦公室的顯著位置。無法適應當地生活的南希兩個月後辭職,在四川老家找到教職。威廉在相思之苦中靠給何偉寫信和收聽“美國之音”打發時日,苦練英語,準備伺機跳槽。

  和威廉一樣,艾米麗在深圳關外的工廠慢慢適應工業化的生活,卻比威廉多了一樣煩心事:應付台灣老板提出的包養要求。何偉每半年去一次深圳,在那里,他看到了關內關外兩個世界。每天晚上,艾米麗都和同宿舍的工友一起收聽電台熱線節目“夜空不寂寞”,討論如何在遠離鄉土社會的深圳戀愛和交友。對於她們,這是門新功課。
 
  而在關內,新生的中產階級正在興起。他們和打工一族互相瞧不上,後者在聽“夜空不寂寞”的時候,他們在泡吧和約會,他們的精神代言者是當時的一本暢銷書,《我的生活與你無關》。這本宣揚“墮落的資產階級生活”,極像某種政治口號的書一度被禁。艾米麗也不喜歡這本書,認為這本書里的深圳“沒有靈魂”。對作者的採訪讓何偉意識到,中國正在發生著怎樣的改變。階層之間的裂痕,正徐徐撕開。至於艾米麗提到的靈魂問題,何偉大概不感興趣。
 
  威廉的人生觀有了變化,城市給了他黑色的眼睛。南希終究無法忍受鄉村教師那種一眼看到底的生活和一名禿頂農民的追求,在1999年春節期間,翻山越嶺去和威廉重逢。威廉私下找到了一個跳槽的機會,已經變得警惕的他經過反覆確認,終於決定在夏天快結束時和南希一起不辭而別,給王校長一點教訓“王校長期望他們在新學期繼續任教,而威廉只要一想到他要在開學時手忙腳亂地找兩個老師代課,就樂不自禁。”
 
  新的學校也並非樂土,要面臨和公立學校的競爭,各個學校都要賄賂教育局官員,試圖套點聯考題目。雖然對於行賄這件事威廉已不再陌生,但他還是覺得憤憤不平,因為套出來的題往往是假的。
 
  威廉試圖調和鄉村的道德標準和城市的道德標準,活得很掙扎。他靠學生家長透露的考題贏得學校的6000元獎金,卻又良心不安,開始思考何謂公平。在某年期末拿到教育局的“內部情報”後,他再次膽大妄為了一把:向當地媒體曝光。他對何偉說:“我是為鄉下學生做的。每當洩題事件發生,只有城里學生得到消息,這對鄉下學生是不公平的。”
 
  或許是有意為之的寫作準則,或許是畢竟有所隔膜的文化心理體驗,何偉對威廉和艾米麗的內心變化幾無著墨。一邊是南希回不去的鄉村,一邊是艾米麗無法認同也無法進入的、關內的中產階級生活;一面是難以為繼的鄉村倫理,一面是無法認同的叢林準則。在城市和鄉村的夾縫處,一群畢業於涪陵師專的年輕人輾轉於時代的波穀浪尖,他們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被急速風化和折損的一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