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經濟發展六大規律及未來趨向

http://www.CRNTT.com   2016-03-15 08:14:57  


 
  二、把握未來

  文章指出,認識中國經濟規律可以使我們不但更好地了解過去,還可以更好地把握未來。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0月18日在訪英前接受英國路透社採訪時,再次引用歷史學家湯因比關於“挑戰-應戰”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因的論點,強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的陣痛,但中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推進,國內市場需求強勁,經濟發展具有巨大潛力、韌性、回旋餘地,結構性改革正在深化,中國經濟的前景十分光明。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新常態,總體基本方向沒有變,既有時(仍處於戰略機遇期),又有勢(處在全球上升通道上);既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條件;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既有動力,也有壓力。但是有利條件多於不利條件,機遇大於挑戰,壓力可以轉化為動力。

  從不利條件看,“十三五”時期各類矛盾凸顯,這與中國超高發展速度、超大規模社會轉型特定背景有關。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投資增長回落,國內有效消費需求不足,外需嚴重不足,存在著各種財政金融等風險,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房地產市場調整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作為世界最大的工業生產國又面臨著許多產業產能過剩,化解產能過剩又會產生其他社會問題和社會壓力,工業產品價格指數(PPI)持續下降,通縮預期上升,各類生產要素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持續快速上升,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十分困難,企業融資成本過高,社會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業創新能力不足,侵權違約、假冒偽劣、排放污染等屢見不鮮。

  社會矛盾凸顯。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擴大,在發展進程中,利益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各類人群正在發生深刻分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縮小,但與世界大部分國家相比較差距仍然較大;各地區發展差距不斷縮小,但仍然是世界上差異最大的國家;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但城鄉之間、特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仍有很大差距;老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但仍存在巨大的社會養老負擔,還缺少必要的社會養老服務;總人口進入穩定低增長階段,但面臨著嚴重的少子化趨勢,對未來時期的教育、勞動就業將會產生深遠影響;十幾億人民群眾對提高生活質量、加強和改善公共服務巨大需求與有限供給形成基本矛盾,也形成巨大的公共財政壓力。

  人與自然矛盾凸顯。隨著中國人口規模、經濟總量、貿易總量、能源消費總量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無論是資源、能源、人口承載能力還是生態環境的容量、質量都接近或達到極限,成為越來越大的強約束、越來越緊的緊約束,即使大量進口能源資源也很難緩解這一根本性、深層次矛盾,必須實行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

  從有利條件看,中國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變。

  從經濟發展階段看,中國正在從上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邁進,已經從中高人類發展水平向高人類發展水平邁進,從富裕型消費結構(恩格爾系數在30%-40%之間)向更富裕型(恩格爾系數低於30%)邁進(2015年全國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0.5%);從經濟發展速度看,中國仍處於經濟起飛過程;從人口結構來看,人口紅利達到高峰後開始下降;從增長動力來看,仍然是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基礎設施現代化;從增長需求來看,消費需求將大於投資需求,投資需求又更多體現了有效投資和長期投資的需求;從增長來源看,要素投入特別是投資增長率有所下降,無論是技術創新、供給創新、市場創新,還是勞動力和人才培養競爭轉移流動,都會使全要素生產率有所提高;從增長效率來看,經濟體制改革都會有效地改進各類要素特別是土地、資源、資本等更加有效配置;從增長效益來看,不僅促進了經濟效益,而且還促進了社會效益、文化效益、生態效益的提高。

  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優化,發生質的變化。從生產結構變遷看,從工業主導的產業體系轉向服務業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服務業大發展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重點,繼續提高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需求結構變遷看,從投資為主、消費為輔轉向消費為主、投資為輔,特別是不斷提高居民消費率,國內市場總體規模居世界前列,使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發揮基礎作用;從就業結構變遷看,從農村勞動力為主轉向城鎮勞動力為主,繼續提高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發展新興產業、服務業、小微企業等就業密集型、技能密集型、信息密集型產業。

從工業化發展階段看,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後期階段。正在從傳統工業化向新型工業化轉變,從加速傳統產業(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加速高新技術和新興戰略型產業轉變,大力發展智能製造、機器人製造、綠色製造、3D製造、數字化製造等。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國、製造業國、制成品出口國,但還不是世界工業強國、製造業強國、中高端制成品出口國。此外,中國在那些資源密集、重化工業以及中低端產業方面,出現嚴重過剩。這就需要提出新的“中國製造2025”規劃,大體需要用三個十年左右的時間,完成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

  城鎮化仍處於城鎮化率30%-70%的快速發展區間,正在從土地城鎮化向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轉變,從“一市兩制”向“一市一制”轉變。今後的城鎮化,就是大量吸收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農村人口轉移居住地,農民工和流動人口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到2020年,全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還有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

  人與自然關係進入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階段,從環境承載能力達到或接近上限轉向生態文明建設,進入生態盈餘增長期、環境污染與治理相持期。經過“十一五”、“十二五”時期大規模的生態環境投資建設(僅環保行業總投資就達到3.5萬億元),“十三五”時期還會進一步加大投資(預計僅環保行業總投資達到10萬億元),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繼續大幅度減少,同時大力改善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質量,有效控制各類環境風險,基本形成主體功能區、生態安全屏障,並對世界生態安全作出重大貢獻。

  中國與世界的關係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全面對外開放,在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吸引外資“投資中國”到鼓勵中資“投資世界”的過程中形成新的增長點,拓展了“一帶一路”戰略路線,獲得了各種稀缺戰略性資源,創造了“無限大”的發展空間,創新了中國獨特的“共贏主義”(即和平發展、互利共贏)。全面參與全球治理,建立更加民主、公平和均衡的國際經濟政治治理結構及機制,更加發揮全球領導者作用,有效及時提供全球公共產品,如全球宏觀經濟穩定,全球金融、能源、糧食食品、網絡、生態安全等等。全面擴大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政治經濟的全球影響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和地區事務主導能力,增強國家對外軟實力。全面貢獻人類發展,這包括經濟貢獻、貿易貢獻、創新貢獻、綠色貢獻、文化貢獻。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