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軟價值,才是中國製造業真正的“補短板” | |
http://www.CRNTT.com 2016-07-07 07:02:58 |
中國網發表時評人張海冰文章分析,中國為什麼缺少有價值的品牌?是因為中國產品質量不行嗎?這是廣大消費者的普遍印象,國務院的文件中也指出,中國“產品質量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但是同時我們也看到,中國遊客在日本搶購的智能馬桶蓋實際上是made in China,有很多國際大牌實際上是由中國工廠代工生產(儘管這些國際大牌企業沒有公開承認過)。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完全具備了生產一流產品的能力。是因為中國企業不重視品牌建設嗎?好像也對,但是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廣告市場規模是美國的41%,但是增速確達到了美國的2.4倍。預計未來三年中國仍將保持這樣的增速,預計2018年中國廣告市場的貢獻將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可見中國企業不重視品牌建設的觀點也不成立。那麼究竟是什麼讓中國製造業成為跛足的巨人?——是缺少軟財富思維。 在工業硬財富時代早期,人們看重的是硬財富本身的使用功能,到了工業硬財富時代晚期,工業化大生產所帶來的巨大生產能力已經讓我們進入一個“豐裕社會”,人們更加注重的是消費帶來的精神體驗,能否給工業硬財富附加更多的軟價值,成為持有國際大牌的跨國公司角逐的戰常食物早已超越充饑的基本效用,是否能夠帶來養生、健康、身份和文化的體驗,才是它是否受歡迎的決定要素。衣服也超越了蔽體禦寒的基本效用,是否能成為時尚和身份的標誌,才是它能否實現價值的根本。正如滕泰先生所著的《軟財富》一書中指出的,“當擁有軟實力的國家掌握了消費性財富的潮流和主導權,那些仍然滿腦子‘硬財富觀’的廠商和勞動者就只能做苦力賺取微薄的‘硬報酬’”。於是就有了奔馳設計師那句著名的話——“我造的是藝術品,只是碰巧它會跑。”只有那些以生產軟財富的思維生產硬財富的企業,才能在品牌競爭中勝出。 我們看到,在全球最佳品牌100強排行榜上,有超過50%的品牌來自美國,其中又有將近20家是不生產有形的工業硬財富,而只是提供軟件、節目或者服務的軟財富企業,像谷歌、埃森哲、JP.Morgen、萬事達、迪斯尼、發現頻道,等等。這些企業沒有投資巨大的廠房,沒有每天都在貶值和折舊的大量機器設備,沒有遍布城鄉的營銷渠道,他們有的是高素質的研發、創意、分析和設計人員,有的是對客戶精神需求的精准把握能力,有的是影響巨大深入人心的品牌,憑借這些脫離了地球礦產資源的“軟資源”,美國可以在工業硬財富生產能力大量轉移的情況下,創造出超過7000億美元的服務貿易出口額(2014年數據,而中國2015年出口總額為2.21萬億美元)。歐美發達國家經濟已經進入軟財富模式,中國經濟也正在加速進入軟財富時代。如果還抱著只生產工業硬財富的過時理念,中國製造業就將永遠是跛足的巨人,因此中國製造業真正的短板就是缺乏軟財富思維和軟價值創造能力,發展軟財富思維,提升軟價值,才是中國製造業真正的“補短板”。 文章指出,過硬的硬財富生產能力是軟財富時代的基礎,中國目前已經具備了這個良好的基礎,華為的通信設備和手機、大疆無人機、海爾的白色家電等,都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同時,騰訊、阿里巴巴等軟財富企業也逐步發展起來。因此,中國完全沒有必要用馬雲說的“假貨質量不次價格還低”的商業模式來贏得競爭。相反,中國正應該大力發展自己的軟財富創造能力,如果中國的硬財富製造企業都具備了軟財富思維,中國製造業這個巨人就將重新健步如飛! 其實,從中國的代工行業中,也走出了自己的品牌產品。以運動鞋行業為例,中國的運動鞋行業,最初也是為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品牌代工生產,但是從21世紀初開始,一些國內廠商開始發展自主品牌,逐步湧現出了一系列本土品牌,越來越重視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實際上就是培育自身的新供給創造能力和軟價值。 文章指出,發展軟財富思維,提升軟價值,才是中國製造業真正的“補短板”。那麼提升軟價值的關鍵是什麼?《軟財富》中曾經有這樣的論述:“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盡快掌握軟財富創造的規律,以及核心軟資源的手段……最關鍵的一點是要培養軟財富的源泉——軟資源,這些核心軟資源不再是產能設備,不再是土地,有時候也不再是大量資金投入,而是軟財富觀、軟要素、社會公眾價值、創造性思維、軟財富通道、軟平台戰略、俱樂部戰略、精准開發客戶需求的能力、軟要素成長複制的文化環境、引導群體型認知的能力、適合軟企業的信息和金融戰略,以及相關的基礎通信、人力資本、文化娛樂環境、自由商業模式等等。”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生態財富的源泉受制於地球表層生態環境、動植物生長規律、人們的生理需求等約束,其增長前景是有限的;工業硬財富源泉因為受到地球非生態資源和人們的需求限制,其增長前景也是有限的;只有知識產品、信息產品、金融產品為代表的軟財富增長空間是無限的。只有大力發展軟財富,增加新產品供給,才能不斷優化供給結構、創造新需求,引導經濟進入供給、就業、需求、創新互相促進、不斷優化的良性循環。一方面,我們要為中國的硬財富製造業附加更多的軟價值,另一方面,要大力發展軟財富行業,正如李克強總理所說,推動中國發展從過度依賴自然資源,向更多依靠人力資源和創新驅動轉變。在正在推進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提升企業的軟財富創造能力也是激發新供給、創造新動能的重要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