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華文化論壇:應培養青年兩岸族

http://www.CRNTT.com   2016-11-24 00:06:08  


分論壇與會者合影(中評社 束沐攝)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 束沐)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11月23日繼續在北京大學舉行,在大會第二組的分組討論上,兩岸專家學者聚焦台灣青年的認同問題以及兩岸共同認同的塑造。有與會學者認為,台灣青年的確在自我認同上出現了“去中國化”的趨勢,這與台灣政治的“去中國化”與文化的“本土化”進程是一致的,但也有學者認為不應將“本土意識”與“台獨意識”畫上等號。不少與會者建議,兩岸青年人可塑性強,應該創造更多條件讓他們多交流多了解,培養出具有新時代意義的“兩岸族”融合性、共同性認同。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宋淑玉表示,島內“文化台獨”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的本土化運動,從李登輝時期提出社區營造開始就出現了這一傾向,而且它也不僅僅反映在教育領域,實際上“文化台獨”滲入到島內生活的各個方面。她擔憂,大陸目前對反對“文化台獨”在台灣島內還沒有著力點,但她認為由於青年人可塑性強,認同更容易改變,只有通過更有耐心、更長期的交流,才有利於形成兩岸青年人的融合性認同。

  集美大學助理教授、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陳曉曉介紹了她針對一千五百名台灣學生“兩岸觀”的問卷調查研究成果。她指出,“兩岸觀” 是對於台灣海峽兩岸關係的觀念、態度與認知,是介於“國家觀”與“國際觀”之間的觀念。她發現,持續深入的交流是有效的。46%的台灣青年世代通過兩岸間的交流活動對大陸的觀感變好了,頻繁往來兩岸的青年人較不認可“天然獨”的說法。她建議,應促進兩岸生活空間的融入與融合,培養“兩岸族”認同。

  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助理研究員吳維旭介紹了他與彰化師範大學助理教授李毓峰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本土化下台灣青年學生的身份與文化認同--基於相關調查資料的分析》。他介紹,該文通過設計專項議題問卷,對台灣高校青年學生的身份、文化認同以及兩岸關係議題進行調查研究,研究發現本土化對台灣民眾政治身份認同與族群身份認同的深刻影響,青年世代表現更為突出,其“去中趨台”的立場傾向普遍高於其他世代群體,他建議大陸方面應將培育台灣同胞的雙重政治認同作為努力目標。

  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李振廣表示,多元與廣泛吸收外來文化是台灣文化的特色,台灣文化包括原住民文化、包括閩南和客家在內中華文化、日本文化和美國文化,以後還會加強對東南亞文化吸收。他指出,台灣自從1895年開始就逐漸在文化上開啟了“去中國化”的進程。他認為,台灣所吸收的外來文化中固然有正面、先進的部分,但隨著中國的崛起,中華文化再次成為世界各國學習的先進文化,他相信台灣未來仍會回歸到中華文化主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