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張凱銘語中評:朝核發展進程牽動中美俄角力

http://www.CRNTT.com   2017-12-08 00:08:57  


台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張凱銘。(中評社 林谷隆攝)
  中評社台中12月8日電(記者 林谷隆)台中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張凱銘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朝鮮試射火星15導彈,結果雖不像平壤所說這麼成功,但朝鮮飛彈技術確有成長,火星15潛在射程達到1萬2900公里,足以威脅美國本土。假如朝鮮飛彈技術完全成熟,也具備核武能力,國際社會就將遭遇是否接受朝方擁核國地位的困難選擇,美國、俄羅斯與中國對此恐怕會有相當不同的考量與立場。

  張凱銘,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法學博士,曾任台中科技大學“國際視野與民主法治教學研究社群”召集人、中興大學全球和平與戰略中心副研究員。

  張凱銘對中評社表示,這次朝鮮試射的火星15導彈是先前試射的火星14導彈改良版,由結果來看,朝鮮的飛彈技術確實有成長,但並非如平壤官方形容的那麼成功。這次火星15導彈的飛行時間拉長到53分鐘,潛在射程達到1萬2900公里,確實具備威脅美國本土的潛力。但火星15導彈這次的實際飛行距離僅九百多公里,且恐怕只搭載了輕量模擬彈頭甚至未搭載彈頭,且試射過程中亦未展現該導彈是否具有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因此試射結果雖看似成功,但與實戰效果間恐怕還有不小的差距。

  張凱銘認為,這次的試射還是向外界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訊息,即朝鮮發展核武戰力是玩真的。朝鮮近期頻繁的飛彈試射,並非單純的挑釁行徑,而是在無法利用公海空間進行導彈再入大氣層能力的限制下,採取的替代性模擬方案。

  張凱銘對中評社提到,再入大氣層能力是發展洲際導彈的重要條件,在國土面積有限且受制於國際壓力,無法在公海進行長程試射的情況下,朝鮮選擇在國土西北側的平安南北道一代,向東側海域操作高彈道試射,藉此在縮小飛行距離的狀態下,模擬導彈再入大氣層的能力。朝鮮從今年二月份對舞水端導彈的試射、七月份兩次對火星14導彈的試射,到這次火星15導彈試射,皆採用上述模式,顯示其試射活動並非挑釁,而是真的在測試並精進自身的飛彈技術能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