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柯文哲現象的意涵與前景

http://www.CRNTT.com   2018-11-10 00:21:44  


 
  雖然島內民眾尋求理想政治領袖的嘗試屢屢受挫,但從未停止。2014年柯文哲“素人政治”風暴以及2015年洪秀柱“小咖”旋風,儘管背後有著整體社會及其個人複雜多元的肇因,但是不能否認,其各自鮮明的個人特質,讓民眾對政治人物求“真”求“信”求“擔當”的政治道德與政治魄力的追求,在相關選舉活動中充分且鮮明地表現出來。

  值得提出的是,就在柯文哲市長連任之路看似坦蕩之際,2018年5月,面對年底地方選舉,在民進黨的強勢壓力下,柯文哲為尋求台北市長選舉連任,對自己的“兩岸一家親”言論向綠營不爽者道“歹勢”(抱歉)的做法,既引來藍綠炮轟他滑向投機政客、親手玷污其自身政治價值的譏評聲浪,也讓支持的民眾特別是青年群體有被欺騙的感覺,民眾對他的快速政客化格外失望。儘管柯文哲隨即澄清其兩岸基調未變,道“歹勢”不過是出於“情感安慰”,但輿論的喧囂已讓柯文哲光環蒙塵,柯的民調支持度也一度應聲而落。“歹勢風波”再次彰顯出民眾對為官者政治道德與擔當的嚴肅要求與嚴格檢視。

  二、“柯文哲現象”起於島內政黨認同度的低落

  柯文哲以醫生之身、“墨綠”意識形態色彩,之所以敢自喻為非藍非綠的“白色力量”,並以“白色力量”為感召,進而登上政壇,正是因為他對島內政黨認同度空前低落有基本認知。

  島內社會政黨政治認同度低的主要肇因,是島內長期以來,因歷史恩怨和統“獨”等重大政治分歧,造成彼此毫無信任可言,特別是為政治利益而彼此惡鬥,讓不少政客長期以來沉迷於惡質民粹政治,重選舉動員而輕施政治理,施政口號多於治理績效,讓民眾內心深處對自身與台灣發展前景充滿憂慮與無望。以蔡當局為例,如果說2014年“反服貿運動”至2016年“大選”時,蔡英文還能將兩岸經貿關係上升到“台灣安全”高度,成功將民眾對台灣經濟的焦慮感轉移到兩岸關係上,引發多數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弱勢”感、“不安全”感及“被剝奪”感,使得島內民眾特別是青年在政治認同上還能隨蔡起舞,激情一搏;但2016年選後以來,隨著蔡當局一次次徹頭徹尾的政策“髮夾彎”,一波波圍繞選舉利益粗糙啟動的改革案,一道道置國民黨於死地的政治清算令(日前爆出的“東廠說”更揭露了蔡當局以“黨產會”、“促轉會”為政治工具剿滅國民黨的政治本質),一系列“去中國化”的分裂社會的操作,不到兩年就讓民眾看破了手腳,蔡當局民意支持度特別是青年群體的支持度急速下降。更加之蔡當局“去‘九二共識’”化的施政使島內獲得的兩岸和平發展紅利、涉外領域參與國際活動空間急速萎縮,民眾對蔡當局的施政滿意度、政策信任度也雙雙衰落。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