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從“人的城市化”走向“城市的人化”

http://www.CRNTT.com   2014-02-19 10:34:41  


 
異化與救贖:互聯網的可能性

  市場中有“顔如玉”、有“黃金屋”,但市場卻是冷酷無情的,其不可避免地生成一個競爭過程—既生產成功者,也生產失敗者,多數人不得不“獨自上場”,獨立面對,“打碎牙齒和血吞”。當下中國還處於一個如西方資本主義早期的市場狀態,政治和法律強制、經濟剝奪與剩餘價值榨取,等等,都是施加於個人的異化力量。

  所以,大城市對個人而言,究竟會成為“自由之邦”,還是“奴役之地”,殊為難料,而且,後者的幾率往往大於前者。正如20世紀初,魯迅所準確預知的“娜拉”出走以後的命運—不是墮落,就是回來。可是,當下更為悲催的局面是,故鄉已經回不去了,就如戰場上的士兵,既然做逃兵是死路一條,那就“向前衝”吧,惟有“向前衝”才有活下去的可能性。

  是的,大城市在大多時候、大多情況下樂於示人的只是看上去很美的虛幻的解放的可能性,但這就夠了,人類會為了這種“可能性”而前僕後繼的。

  一邊是市場競爭的日益激烈,一邊是傳統的支持關係的日益減少……這一代從小城市到大城市的年輕人注定是“三明治的一代”,注定要在此間冷暖自知地往返、徘徊、跌宕、糾結,甚或扭曲,既是大城市的“新移民”,又是“無根的非市民”,如無錨的航船,飄飄蕩蕩靠不了岸,也可能會走錯方向,走到頭也不會有新的生活。由於健全的關於“個體”的意義、關於“自我”的知識之歷史-文化性的匱乏,如今在大城市市場中浸淫的所謂“個體”,在種種壓力和夾逼之中不可能不失衡,少有幸免者,乃至於他們常常只是單向度地表現為“欲望的自我”、“物質的自我”(請不要抬扛,這是從統計意義而言的)—性、消費與情感是這個時代最有意思的戲劇,尚有待於進化到“意義的自我”、“精神的自我”。這恐怕就是即將到來或者說已經開始的新的時代主題。中國的城市化,需要從“土木工程”進入“人心工程”的歷史時刻。

  芒福德說:“城市乃是人類之愛的一個器官,因而最優化的城市經濟模式應是關懷人、陶冶人。”如果說“人的城市化”是其初級階段,那麼,“城市的人化”則是其有待達到的高級階段。如果沒有互聯網,對於中國社會而言,我會認為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是一個絕望的歷程,而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適逢互聯網的大發展,這是不幸中的萬幸。所以,我才敢相信,互聯網不僅會重新締造城市生活,尤其是會構築成當下的個體化進程中亟需的新型的社群網絡,一切改變與救贖的可能性都孕育其中,當然這同時還需要我們艱卓的道德自覺與努力。所以,我們在這裡需要一次重複:即大城市與小城市之間,我們需要的不是對立仇恨,而是“升維降噪”,以對中國城市化進程進行整體的反思,或者有可能的是,倡導一種城市大小之間的基於文化資源重建的調整、傳遞、協作與共生。

  (刘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1895—1990年),美国著名城市规划理论家、历史学家,社会哲学家。写过很多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著作。极力主张科技社会同个人发展及地区文化上的企望必须协调一致。1943年受封为英帝国爵士,获英帝国勋章。1964年获美国自由勋章。主要作品有《枝条与石头》(1924)、《科技与文明》(1934)、《生存的价值》(1946)等。1961年出版的《历史名城》一书获国家出版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