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黃光國:兩岸應建構儒家文化共同體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00:30:57  


儒家文化復興運動要發展成為一個可大可久的文化運動,將來一定要走入校園。
 
  長期歷史趨勢的開端

  以上的回顧顯示:大陸的儒家文化復興運動先是“由下而上”,然後“由上而下”,很有可能匯聚成一股波瀾壯的文化運動。近年來,中共領導人更在國家重要的宣言和文件中,不斷提出諸如“和諧社會”、“以人為本”、“以德治國”、“和平崛起”等等充滿儒家氣息的價值理念。因此,這場運動的主要推手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的康曉光教授認為:“儒家文化復興運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不是誤會,而是理性的抉擇;不是稍縱即逝的泡沬,而是一個長期歷史趨勢的開端”。

  正因為這場文化復興運動“是一個長期歷史趨勢的開端”,整個運動的發展也呈現出百廢待舉的局面。無可否認的是:今天中國之所以會發生儒家文化復興運動,正是因為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對傳統中華文化所造成的徹底摧殘。時至今日,中國大陸的有識之士雖然已經清楚察覺到:自身文化真空而盲目移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必然造成更嚴重的文化危機。可是,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禍害,卻很難立即恢復過來。今天中國各級學校不僅找不到合格的師資來傳授中華文化,更嚴重的是,在高等院校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許多“海歸派”的社會科學工作者在從事研究工作的時候,大多是盲目移植並套用西方個人主義式的研究典範,成為西方學術殖民主義的幫兇而不自知。他們的研究成果或者和母社會脫節,或者根本解決不了母社會面臨的問題,甚至還可能造成更嚴重的社會問題。

  推動儒家思想的台灣經驗

  面對大陸這樣的局勢,台灣對於促成中國的“儒家文化復興”可以扮演甚麼樣的角色?最近到台灣訪問的大陸觀光客都不約而同地指出:台灣社會比大陸保留了更多中華文化的元素。其實這只是他們訪問台灣的第一印象而已。研究儒家思想史的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黃俊傑曾經將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台灣推動儒家思想的力量分為三大派:第一,是所謂的“官方儒家”。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之後,蔣介石為了和“反孔”的中共政權相對抗,不僅用政府的力量,組織“中華文化復興總會”,自任會長;而且透過教育系統的安排,在中、小學施行道德教育,高中以上學生還得頌讀“中國文化基本教材”。1994年所謂“自由主義派”的知識分子開始推動“教育改革”,“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變成年輕人流行的口號,公民道德教育變得名存實亡。民進黨執政之後,全力推動“去中國化”,台灣社會道德淪喪的問題更為嚴重,即使台灣經歷過兩次政黨輪替,仍然未能恢復。

  在台灣推廣儒家思想的第二股力量是以牟宗三、唐君毅和錢穆等人作為代表的“新儒家”。1949年之後,他們由香港輾轉遷徙到台灣,在大專院校中聚徒講學,成為台灣人文學界最具獨特性的學術社群。如今他們的弟子已經廣佈在台灣的高教系統中,默默地在作傳承儒家文化傳統的工作。

  然而,“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畢竟是五四時期的人物,他對西方科學的認識,很難跳脫當時盛行的邏輯實證主義的影響。當時的實證主義者認為:只有人類感官所經驗到的實在,才能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所有形而上學的概念,都應當逐出科學研究的範疇之外。這種科學哲學觀其實反映了唯物論的立場。受到這種哲學觀的影響,牟宗三才會主張:中國必須先作“良知的自我坎陷”,才能開出民主與科學,“新儒家”的影響範圍也僅止於人文學界。

  在“新儒家”之外,台灣還有一批社會科學研究者,主張用科學的方法在儒家社會中從事研究工作。他們對於科學哲學的瞭解,早已經超越了當年的邏輯實證主義,而且不會受到唯物論的羈絆,因而能夠從社會科學的角度,對中華文化傳統作出獨特的詮釋。這些人既瞭解西方近代的科學思潮,又熟諳儒家文化傳統,能夠結合兩者之長,成為推動儒家思想的第三股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