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南海爭端中的國際法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0-11-18 15:00:11  


 
  “中國大使館的人很快來了,幫我們請華僑照顧我們,尤其是飲食,菲律賓監獄裡吃飯是一人一盤,沒有刀叉和筷子,也讓我們用手抓,我們哪裡吃得慣?還是華僑好,捐款的、幫忙的都有。關了3個月才被放回來。”中間還經過了開庭審判,想讓漁民承認非法入境,可是陳則波說:“我們最基本的覺悟是,中國人在自己的南沙打魚,不存在什麼非法入境的問題。”

  事實上,凡是國際關係緊張的時候,南海的潭門漁民就能感受到:軍艦多了,風險也增加了不少。

  麥邦奮說,雖然害怕,但是潭門的漁民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接受一種觀念,就是漁民去南沙出海捕魚,是最廉價的、最基本的保護祖國海域的辦法。政府也是在90年代開始給予漁民補貼,每艘船按照出海時間和馬力大小,補助一定的費用,包括柴油費和出海費,算總賬,基本能占到總成本的1/4。

  這種做法,南海上的各國漁船都在奉行。以越南為最盛,越南漁船出海,全部柴油費用都由國家補貼,漁民的孩子上學看病完全免費,近幾年,越南的漁船越來越多。

  陳則波說自己只上到小學三年級,可是普通話比起很多人要好。旁邊的丁之平解釋:“那是你和我們軍隊的交道打得多。”

  陳則波說他會按時上我軍駐守南沙的8個小島。“偶然的機會大家熟悉起來,我上島礁去討淡水和藥品,送他們魚感謝,一來二去就熟悉了。結果每次我路過都上去,到過永暑礁,那座礁石之所以出名,是因為那裡本來不能住人,是我們的軍隊運上去水泥,硬是造出一個人工島來,在礁上還吃過蔬菜,是解放軍用補給船上運來的土堆了個小菜園,成了人工菜圃。”

  陳則波最自豪的,是陪著中央民族大學來南沙考古的教授王恒傑,上南沙去過各國占領的許多島,他還去過曾母暗沙。這是連蘇承芬這種老船長都沒有去過的地方,“那是一片灰綠色的海面,現在靠經緯度很清晰就能分辨,沙在水面下。有時候去那裡,我們會拿出酒來祭天,也祭那裡的曾母娘娘,她是南海的守護神”。

  麥邦奮告訴我,去過曾母暗沙的漁民不多,因為遙遠,而且礁石多,比較危險。“老祖宗把疆界定在那裡,為什麼在那裡,我們也不明白,但就是那裡了。”對於祖國的疆界,一般漁民有著天然開朗的心態。

  在漁業協會看到的地圖上顯示,目前南沙的島嶼和礁石中,越南占據22個,菲律賓占據9個,馬來西亞占據5個,中國駐扎的有8個。

  潭門鎮的分配結構

  漁民一般的生活,絕對不像想象中浪漫。陳則波有兩艘船,一艘有300噸,算是大船了,可是船艙要分配出淡水艙和魚艙的空間,上去看,發現船員們的船艙小得可憐。“在船上誰都不管誰,橫七竪八睡下來了。到了船上,男人不穿衣服,隨便得很。”因為苦,也因為船上都是男人不太方便,所以潭門的女人至今不上船,她們在岸上等著自己的家人回來,恍如幾百年前的場景。

  出海周期一般是一個月。“現在魚越來越少,要花比較長的時間才能掙回成本。國家補貼不多,不過要是不算補貼,往往柴油費就抵消了出海的收入。”陳則波和麥邦奮詳細地給我算賬,一艘漁船出海一次的航海收入大約有10萬元左右,船員分六成,船主拿四成,這樣一來,船主的收入刨去成本還真不算高。陳則波說他也覺得沒意思,可是潭門人除了捕魚,還真沒有其他一技之長。他說:“我們就像農民,除了種地不會幹別的,海就是我們的土地。”

  甚至連賣魚的活,都被一些外來船主壟斷,“他們不會潛水,只管跟著我們出海,我們捕到了魚他們立刻收購,然後去賣。80年代是賣到香港,那時候石斑、蘇眉都值錢,現在是賣到三亞。”三亞富裕了,多貴重的魚都賣得出手。

  所以船主最期待的,是國家補貼增加,“那樣才有錢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