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推行儒家教化體系是否可行?

http://www.CRNTT.com   2011-10-26 11:15:09  


 
  現代心理學和倫理學的主流觀點認為,某種道德原則為道德主體所接受,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習得的,而習得的關鍵,是對與習得者有親密關係的榜樣的行為進行模仿。所以,儒家“內聖”開“外王”的邏輯,並沒有對從認知到相信再到奉行這道德領域中最為關鍵的兩個飛躍給出足夠令人信服的論證。而這個論證,正是英國哲學家密爾所說的“道德哲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回答道德“義務從何而來?它的約束力來自何處”。

  更大的漏洞出現在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國、再到平天下這三個環節。俗話說:“大丈夫難保妻賢子孝。”個體道德修養再高,也保不定就能夠把整個家庭整飭好,更何況是國家乃至天下。治理一個國家與治理一個家庭,完全就是兩碼事。家庭的維繫紐帶是血緣,父親不僅與其他家庭成員近在咫尺、親密無間,而且對他們(或許應該將母親排除在外)天然地就擁有權威,因而對他們實行道德教化、實現道德權威的統治是可能的。但在國家、特別是現代大型國家中,道德教化根本不可能成為有效統治的基礎。因為隨著血緣和空間距離的擴大,上述那種對道德習得必不可少的條件即親密濡染不複存在了。所以儒家的教化主義政治觀,本質上也屬於哈耶克所論說的那種只適用於傳統“小型社會”,而不可能適應於現代“巨型社會”的道德政治觀念。

  至於“平天下”,儒家的總原則是把文化中國作為中心,對四夷列國則“修文德以來之”。教化主義政治觀既然在治理較大規模的國家上捉襟見肘,對規模更加龐大、以國家實際利益為各自根本訴求、且缺乏一國之內那種可以用以強制推行某種統合性道德觀的政治強力支持的國際社會,其無能為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重要的是,在當下中國鼓吹復興儒學、重建儒家教化體系,至少在策略上是不明智的。儒學就算真如秋風所說的那樣完美,但因其長期以來就是帝國專制制度重要構成基因的歷史事實,“在現在這個年代里”,非常容易成為某些人謀求“複活”乃至加強“舊罪惡”的重要助力。從中國的現實情況出發,我們當前更為緊迫的,應是更加廣泛深入地吸收已在某些人群中得到充分檢驗的現代文明的核心精神,盡快在這種精神的基石上建立起一整套與之相適應的憲政體系,然後在這個憲政框架下,允許並鼓勵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所有思想文化自由傳播,並在交互碰撞融合中發揮各自的積極作用。如果顛倒了這個順序,儒學很可能再次成為阻礙我國現代化建設的一塊巨大絆腳石。

  秋風先生引述台灣的例子,認為其“溫良恭儉讓之民情”,與其基礎教育中依然有諸多經典誦讀有極大關係。這個論點也不能成立。筆者接觸過不少在台灣接受教育長大、在大陸謀生發展的台灣人,其中並不少見存在明顯道德問題的人士。這些所受基礎教育與留在台灣的同胞並無不同的人士,之所以“生於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最大的可能是由於兩者所處的生活生產環境不同。如果我們無法否認台灣的市場制度比大陸成熟完善許多,那麼就要承認,台灣與大陸民情的差異,適足以證明大陸的市場制度環境亟待進一步改善,而不能證明讀經教育對道德形成與持守具有效用。

  我們確實需要加強道德教育,但不是推行尊儒讀經,鼓吹君子盛德、“君師一體”;而是要“卑之無甚高論”,盡可能減少生硬說教,而用活潑生動、貼近人心的方式,將人類共通的那些常識性道德、基本道德,教給我們的孩子,植入他們的心底。至於精英們,都這麼大個人了,而且還都是腦袋瓜特別發達的群體,我看他們缺的主要不是道德認知,而是制度制約,對他們還是少談點教育、多來點有效的制度約束吧!

【延伸閱讀】誠信建設需重建教化體系(2011年10月21日 《東方早報》 秋風)
 
  10月19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會議描述當前的現實是:社會誠信缺失問題依然相當突出,商業欺詐、制假售假、虛報冒領、學術不端等現象屢禁不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