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台灣曾經的媒體與文藝管制

http://www.CRNTT.com   2013-01-08 12:18:10  


 
  那時候台灣的文宣語言尚遺留一些古文的“雅訓”,登在報紙上, 能顯出漢字獨有的美感,但如果在廣播裡讀出來,就很不是味道,不但難懂,有時候會出現嚴重歧義。

  蔣介石在1949年初迫於多方壓力宣布下野,根據1947年1月1日實施的憲法,“總統缺位(無法在任期內繼續行使職權,如死亡、辭職、罷免、彈劾等)、或不能視事(暫時無法行使職權,如出國訪問,疾病等),由副總統、行政院長等順位代理總統。”副總統李宗仁為代總統,與中共進行和談。和談失敗,解放軍強渡長江,國民黨政權先遷廣州,再遷台灣,“代總統”滯留美國。於是乎,蔣介石在親信們的“呼聲”中重新履行“總統”政權,當時媒體的報道口徑是“蔣總統複行視事”。

  寫廣播稿的鼎公一看,大驚失色,他想這是當初起草憲法的人和後來禦用文宣人士重字形輕讀音導致的“錯”。“總統視事”和“總統逝世”讀音完全一樣。電台播送“蔣總統視事”而讓聽眾聽成“蔣總統逝世”,這還了得。他馬上向領導報告,主管不敢怠慢,立刻打電話給國民黨文宣主管部門。主管部門一聽報告,當然明白事情嚴重性,立即作出決定,以後“總統視事”一律改成“總統複職”,並將這一決定發到各大新聞單位。

  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紀念日被確立為民國的“國慶日”,電台播送相關新聞時,常常如此表述:“十月十日為中華民國國慶日”,而聽起來很容易誤會成“偽中華民國國慶日”,最後改成“是中華民國國慶日”,才不至於出現歧義。
 
台灣版“清污” 
 
  台灣當局對文化界的管制幾經反覆 

  不僅僅對新聞機構,到了台灣後,國民黨吸取大陸失敗的教訓,對“文藝”也加強了監管與領導。由國民黨文宣部門主導,成立了“中國文藝家協會”(類似大陸的“文聯”),並由“文協”出面,大力提倡“反共文學”,這類文學顯然是“主題先行”,歌頌國民黨的“忠貞之士”,而將共產黨幹部臉譜化,塑造成不近人情、殘暴凶狠的形象。王鼎鈞借用大陸的文藝政策,說這種創作就是“領導出思想,作家出技術,群眾出生活”。一些報紙的副刊,靠登載“反共諜小說”來吸引眼球。情節千篇一律是:共黨派出美女間諜,色誘黨國的男間諜,黨國男間諜將計就計,以床上功夫征服了共黨女諜,女諜於是反水,將共黨的地下間諜組織全盤托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