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解密六十年來中朝關係

http://www.CRNTT.com   2013-02-23 09:24:41  


 
相關鏈接:中國對朝鮮"堅定支持"的不同內核

  南方報業網 秦軒 張哲 鄭李 陳璇 2013-02-20 08:30

  12月20日,在延坪島演習的韓國軍隊剛剛發出第一炮,國際黃金價格應聲上漲超過1%。一個多小時後,當朝鮮人民軍終於沒有還擊時,那1%在半小時內跌回原價。

  朝鮮《新聞聯播》的女主播以一句“不值得還擊”,像拒絕前男友一樣拒絕了韓國軍人。就在同日,美國媒體稱,朝鮮已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官員回返朝鮮。

  還是在這一天,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王民說,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安理會成員為避免朝鮮半島再次發生武裝衝突“作出了最大努力”。這種努力的結果是,在中國的堅決反對下,單方面譴責朝鮮的安理會“聯合聲明”沒能通過。

  事實上,從天安號事件以來,為緩和朝鮮半島局勢,中國外交付出了很多。如果再上溯至朝鮮戰爭,60年來,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換,無論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中國和朝鮮一直是對方最堅定的支持者之一。

  然而中國對朝鮮的“堅定支持”,在不同時代下包含著不同的內核。

1950年代“由中國同志統一指揮”

  1950年6月25日凌晨,朝鮮半島的炮聲穿過鴨綠江時,可以想象另一側新成立的社會主義中國是何等訝異。華東師範大學國際冷戰史研究中心主任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和朝鮮戰爭》提到,當時包括毛澤東在內的中共最高領導人對這場戰爭的具體開戰時間毫不知情,對“社會主義兄弟”朝鮮的作戰計劃一無所知。

  那一場戰爭令中國付出18.3萬士兵的生命;那場戰爭奠定了此後數十年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基本政策;而東亞政治、經濟和軍事數十年的分裂格局將在那一場戰爭之下固定化,歷經幾十年而難以撼動,直到今天。

  當人們仔細查證這段半個多世紀前的戰爭歷史,會發現除了兩國輿論曾多次肯定的“唇亡齒寒”和“親兄弟般”的戰鬥情誼,中朝兩國在軍隊指揮權、在中朝聯軍越過三八線後是否繼續南進、朝鮮鐵路管理權等問題和朝鮮戰爭停戰時機等問題上,意見也並非完全一致。

  1950年11月,斯大林指示,完全贊成“由中國同志統一指揮”兩國軍隊。12月,中朝雙方成立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聯合司令部,中方任正職。“金日成在民族感情上可能難於接受交出軍隊指揮權,但從戰場形勢和現實利益出發,這是朝中結盟必須面對的事實。”沈志華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不過,“鮮血凝成的戰鬥友誼”很快就融解了。朝鮮半島停戰後,中朝關係第一次走進低谷。據沈志華研究發現,朝鮮勞動黨內最高層,曾經長期在中國工作、與中國關係密切的“延安派”,與莫斯科關係緊密的“蘇聯派”,以及“南朝鮮勞動黨派”在數次黨內運動中被清理出局。1956年,時任蘇聯副總理米高揚和中國國防部長彭德懷赴朝斡旋,也未能奏效。

  1952年,中國召回駐朝大使。直到1955年1月都沒有再派新大使。

  蘇聯外交部第一遠東司司長庫爾久科夫在當時一份特別報告中談到,中朝關係有“不正常”現象。如,“(志願軍司令部)居住條件很差,朝鮮領導同志也極少去那裡”,“平壤的戰爭展覽館,12個戰績展廳只留給中國志願軍1個……”中朝關係緊張,金日成選擇向莫斯科靠攏。沈志華注意到,1956年11月,在朝鮮駐蘇大使李新八赴任前,金日成對他說:“除了鞏固與蘇聯的聯繫和友誼,朝鮮也不會有其他的政治路線。”

1957-1970年代“志願軍駐地一片節日景象”

  但“其他的政治路線”總是可以有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