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 |
拿得下美國科學院 拿不下中國科學院? | |
http://www.CRNTT.com 2013-05-06 12:45:03 |
但據了解,施一公到第二輪投票時已經出示美國國務院國籍取消通知。 饒毅2011年11月的博文指出,近十幾年來,生科醫學部還曾將無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者選為院士、且迄今仍有不止一位院士未放棄外國國籍。 他在回應中國青年報採訪時稱,在院士候選表上,他本人出示的是公安部“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證明”,上面有公安部鋼印。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第八條規定,“申請加入中國國籍獲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國國籍”,“這說明複籍證明是唯一能夠證明入籍日期的法律承認的文件”。 回國時間短、貢獻少也被列為落選原因之一 除了國籍問題以外,在國內呆的時間太短、貢獻太少也被當做兩人落選的因素。 此前,中科院院士、理論物理學家何祚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饒毅和施一公剛從國外回來不久,“能對中國科學做多大貢獻呢?關鍵在這一點”。 確實,《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工作實施細則》也載明:“對於長期不在國內工作的院士候選人,在堅持院士標準的同時,還應特別考慮其對國家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事業發展所作的貢獻”。 饒毅2007年9月從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神經科教授的崗位上全職回國,施一公2008年2月從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席教授的崗位上全職回國。 在饒毅落選後,施一公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個人認為饒毅的學術水平非常高。他不是高產型的科學家,但他的每篇學術論文分量都很重。” 記者檢索到的數據顯示,饒毅2005年就帶中國國內研究生發表中國25年來第一篇《細胞》論文,2007年以後在《自然》及其子刊上發表文章4篇。 但有院士稱,在國外工作的人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發表論文比在國內工作的人相對來講要容易一點,國內由於學術不端事件頻發等問題,導致國際影響大的雜誌對中國內地學者的論文評判標準更嚴,發表起來更難。“如果這樣的話,以後大家都不在國內好好做,跑到國外去,國外的條件好、氛圍好,我都去做好了再回來申請(院士),他這樣合不合適呢?” 還有院士稱,學術水準如何,也不能完全靠論文數量,“全世界發表論文的人那麼多”。 孟安明認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還要強調對中國科學做了多少貢獻。“比如說,他在國內幹了十年或二十年,我們不說他發表了高水平論文,他有可能培養了高水平的學生。而且,他入選了,水平相對來講應該是比較好的。”他說,從兩人回國時間看,“可能有的人覺得時間比較短。就是說對中國的直接貢獻,可能還需要一點時間”。 A院士也稱,確實有些院士有想法,認為他們沒有回國真正做出多少事情來,同時認為,如果說學術水平高的話,國外多得很,“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回國沒做多少事情,還有一部分人認為他們回國以後不是踏踏實實地做事情,反而占用的資源太多”。 A院士稱:“真正踏踏實實地為中國科技改變面貌的是一批比他們回來更早的人,當時並沒有跟國家提出多少要求的人,中國科技出現現在的局面不是他們兩個做了多少(工作)。” 此前,王曉東院士認為,饒毅對於中國科學發展的貢獻,不僅體現在他自己的學術研究上。他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從1996年起,饒毅就協助推動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的建立、合作建立和共同主持中科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協作建立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這種參與,不僅海外無人企及,國內也極少。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