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魯迅形象在台港澳的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05-20 15:13:38  


 
三種不同版本《魯迅全集》幾乎同時在台推出

  古遠清認為魯迅在台灣的命運轉折發生在1982年,魯迅之孫周令飛衝破大陸有關方面的禁令,不顧父親周海嬰與他脫離父子關係的威脅,為與在日本留學時認識的台灣人張純華結婚而移居台灣,並在當地掀起了一股魯迅熱。“儘管也有人寫文章說周令飛的行動是‘投奔光明’,但人們對這老一套的政治宣傳已感到厭倦,學術界及廣大讀者更感興趣的是周令飛的特殊身份,因而許多人把周令飛與魯迅聯繫在一起,魯迅及其作品頃刻間成了熱門話題。不少現代文學研究工作者乘此機會大寫文章,出版商掀起了一股盜印魯迅著作的熱潮。”古遠清說,《魯迅全集》能光明正大地出現在台灣書市上,是在解除戒嚴後的1988年8月,“新聞局出版處”允許1930年代大陸作品進口之後。在短短一年時間內,便推出了三套不同版本的《魯迅全集》。“而隨著《魯迅全集》全方位登陸台灣,魯迅及周作人見報率特別高,評價也出乎預料的好。”

  北京魯迅博物館原副館長陳漱渝,在從1989年8月到2008年10月的20年間,先後6次到台宣傳魯迅。他說,從1987年7月台灣宣布解除戒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台灣一度對引進或介紹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新文學作品表現出較大的熱情。“三種不同版本的《魯迅全集》幾乎同時在台灣推出即為一例。台灣很多高校也定期安排學術講座,內容包括五四新文學。”陳漱渝幾乎在台灣所有名校都發表過關於魯迅的講演,還在台灣一些縣市的社教館、文化館、中學乃至社區沙龍宣講過魯迅。

近些年,陳漱渝感到台灣的魯迅研究似乎呈現出兩個相反態勢:“一是隨著‘台獨’勢力的活躍,‘文化台獨’的聲浪也甚囂塵上。從總體上看,台灣文化界、出版界呈現的是本土文化熱,中國新文學研究包括魯迅研究日趨邊緣化,也沒有出現像林毓生、李歐梵、王德威這種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大學者。另一個態勢是台灣仍有幾十位年輕的研究者以魯迅研究作為他們碩士或博士論文的選題,研究範圍也越來越廣闊,代表了台灣魯迅研究的希望與未來。”古遠清也認為,本土化思潮席捲全台灣後的20世紀末直至現在,魯迅研究跌入低谷,再也無研究專著出現,只有少數海外學者如黃英哲等人在支撐著這個領域的研究。

  浙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陳力君關注的則是港台影視作品中的魯迅形象及其變遷的歷史,在她看來,1956年唐弢編寫、黃佐臨導演的文獻紀錄片《魯迅生平》奠定了當代中國魯迅傳記片的基本框架。這種將魯迅的生平經歷與歷史發展相關聯的紀錄片模式強調社會功能和政治意識形態,成為當代中國魯迅傳記片的母本。而20世紀90年代後港台魯迅傳記片卻改變了此類定型的傳統模式,更關注魯迅意義的文化詮釋,表現出明顯的風情化傾向,比如對紹興風土人情的細致描摹和詮釋。“台灣的《作家身影.魯迅》(台灣.春輝影業2001年)開啟了港台傳記片書寫魯迅形象的肇端,此後的《周氏三兄弟》(香港.鳳凰周刊2001年)、《民國文人.魯迅》(香港.鳳凰衛視2006年)等魯迅傳記片都從港台文化立場和視角闡釋魯迅的文化價值,打開了審視和解讀魯迅世界新的文化空間,也帶來了魯迅形象的別樣意味。”陳力君特別指出,港台魯迅傳記片《周氏三兄弟》和《民國文人》等片不僅展現了魯迅的家庭生活,還引入了長期被魯迅研究和傳播遮蔽的朱安形象。“無疑,作為魯迅妻子身份又只能作為影子出現在魯迅生活中的這位舊時代女子的悲慘一生提供了極其複雜的魯迅生活和心態,使得傳記片的敘述評判變得異常糾結困窘。”這也是魯迅在港台通過影像被認知和接受的特殊途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