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解讀魯迅形象在台港澳的歷史“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3-05-20 15:13:38  


 
“魯迅作為文化符號精神象徵,在澳門占據重要位置”

  和港台不同,魯迅在澳門被接受的程度則跟內地差不多。“在澳門這塊彈丸之地,魯迅字跡被使用的比例可能是最高的。澳門人非常喜歡用魯迅的字來書寫校名、報頭、社團名,全澳最大的報紙《澳門日報》、最好的中學濠江中學、最有名的文化社團中華教育會,甚至還有一些公司和中餐館,都喜歡用魯迅字跡。”澳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朱壽桐以隨處可見的魯迅字跡來說明魯迅在這片土地廣泛的影響力。資料證明,自上世紀50年代起,魯迅的字跡在澳門就非常流行。

  “自1950年代以來,魯迅就作為一個文化符號和精神象徵,在澳門占據重要位置。”朱壽桐指出澳門各種文化教育團體長期工作之一就是宣傳研究和展覽中華文化,而魯迅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他在澳門社團活動中經常是主角。比如2004年澳門就出現了規格很高的由企業家、學生、教師和政府官員組成的有一百多人的‘魯迅故鄉訪問團’,紹興媒體為此刊出新聞《澳門也學習魯迅》。”澳門還舉行過三次大型的魯迅生平事跡展,引起很大轟動,有時特首會親自剪彩,而社會文化司司長則每次都會出席。“這說明,在澳門官方、民間團體和一般工商文化教育層面,魯迅的影響和受歡迎程度都不輸內地。”

  朱壽桐認為這一現象根源於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和英國人對香港的殖民統治不同,葡萄牙人殖民時期從未對澳門進行意識形態方面的同化,澳門人的文化歸屬感和政治歸屬感都很強。加之抗戰後期,廣東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的主流精英全部轉移到了澳門。“澳門雖然到1999年才回歸,但因政治文化特別是社會心理,澳門與大陸並未疏離。”

  為了參加這次研討會,朱壽桐在澳門的兩所大學和兩所中學做了問卷調查,他發現雖然澳門青年學生對魯迅的接受程度和內地青年學生差不多,但也表現出一些不同。比如問卷中有一個題目是“請說出你印象最深的魯迅作品裡的字句”,大多數學生寫的是“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相當一部分寫“和尚動得,我動不得?”還有極少數寫“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一看教育背景——都來自大陸。朱壽桐認為,儘管澳門政治文化歸屬感強,在中小學教育中魯迅作品出現的篇幅和頻率都和內地差不多,但因政治文化背景不同,澳門老師的講授則純粹從文學本身來解讀。

  “澳門具備一個‘單純可愛的文化生態’接納魯迅,但在文化傳承和教育方式上則與內地差異顯著。”朱壽桐說。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田波瀾 實習生 沈杰群 2013-05-20 10:39

  原題:解讀魯迅形象在台港澳地區的歷史“變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