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宏觀經濟正經歷“結構之變”

http://www.CRNTT.com   2014-05-02 09:50:46  


 
  (三)“去杠杆”導致結構艱難再平衡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最重要的任務之一是“去杠杆”。事實上,對於幾乎所有的國家而言,“去杠杆化”都是一個非常痛苦的過程。金融危機以來,面對著居高不下的債務重負,發達國家不得不啟動“去杠杆化”,但除了美國和德國之外,大部分國家都沒有成功,甚至是失敗的,出現了“越降杠杆越高”的局面。

  從美國的情況看,美國在次貸危機前經歷了長期的信貸快速增長,其債務水平以遠高於GDP名義增速的速度增長。至2008年次貸危機前夕,其債務已占到GDP的370%左右。一是在資金需求端,由政府發行國債將杠杆由私人部門轉移到政府部門,政府充當資金的主要需求方;二是在資金供給端,由貨幣當局發行貨幣購買國債,貨幣當局充當資金的主要供給方,但歸根結底是得益於美元的霸權和全球中的特殊地位。相比之下,中國在金融危機之後直到現在的宏觀經濟狀況,更具有複雜性。一方面,中國在金融危機後採取了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穩定經濟增長,導致積累了越來越多的債務;而另一方面,由於間接融資為主,債務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

  從當前形勢看,中國不存在整體償債風險,但存在流動性風險,也就是政府收入流與債務還本付息之間的結構以及期限的不匹配,債務過多向低效率投資傾斜,且過多擠占有限的資源、資金,導致擠出效應迅速擴大,也並沒有產生真正的商業回報。考慮到2014、2015年償債壓力大,以目前的存量餘額計,兩年到期需償還金額分別達到6.6萬億元、5.2萬億元,儘管2013年土地出讓金已超過4萬億元,但只占到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1/5,遠不夠支付利息,這勢必給整體流動性和信用體系帶來挑戰。

  綜合以上分析,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無論是結構性還是周期性都存在較大的下行壓力,短期內,由於依靠傳統經濟增長模式已經無法帶來長期可持續發展,而經濟結構調整不可避免抑制總需求,因此,如何在“短期經濟增長與長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與保持合理增長速度”間找到“黃金平衡點”依舊是擺在新一屆政府面前新的重大挑戰。

  供給管理促進長期內生增長機制

  文章提出,強調供給側管理,構建需求與供給雙向調控是宏觀調控運行機制目標。放鬆高稅收、高壟斷、高管制、高社會成本等供給約束以提高短期增長率;化解人口與勞動、資本和金融、資源和產權、技術與創新、制度與分工等方面的供給障礙以提高長期潛在增長率;銜接短期經濟運行平穩訴求與中長期目標,在穩增長、保就業的同時,化解制約長期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深層次制度因素。

  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給世界各國的最大教訓是一味擴張需求不能解決經濟增長問題,反而可能導致經濟結構的失衡和負債增長。長期以來,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重心在於實行需求管理的反周期政策,事實證明,強調供給側管理,構建需求與供給雙向調控是宏觀調控運行機制目標。放鬆高稅收、高壟斷、高管制、高社會成本等供給約束以提高短期增長率;化解人口與勞動、資本和金融、資源和產權、技術與創新、制度與分工等方面的供給障礙以提高長期潛在增長率;銜接短期經濟運行平穩訴求與中長期目標,在穩增長、保就業的同時,化解制約長期發展和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深層次制度因素。

  首先,通過結構性減稅,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以減稅為核心,認為減稅應該是永久和全面性的。然而,實際情況是中國目前的減稅不能是全面的而只能是結構性的。由於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政府開支巨大,全面的減稅必然使中國財政面臨巨大壓力;中國產業結構落後,如果全面減少各個產業的稅收,會使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步伐放慢。

  其次,通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增加有效供給。供給學派的代表人物喬治•吉爾德認為,貨物過剩是表面的,其深層次原因並非需求不足,而是缺乏創造性生產,缺乏新的供給和由此導致的新的需求。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關鍵是政府要創造促使企業不斷創新的環境。一是建立企業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促使企業只能通過工藝創新、產品創新來獲取更多利潤;二是發揮政府投資對技術創新和科技研發的重要推動作用。通過政府投資的宏觀導向作用,在基礎研究和產業發展的共性技術領域加大研發活動的資金支持,鼓勵官產學研金共建創新聯盟,促進技術創新、人力資本積累和企業設備投資改造,建立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換的有效機制;三是嚴格保護知識產權,為推進創新提供制度保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