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韓版崛起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4-07-04 12:12:43  


 
  脆弱的中小企業

  朴槿惠的“3年規劃”著重談到扶植中小企業,而韓國朝野更熱衷於高呼“中小型企業是韓國心臟”的口號。

  從紙面上看,韓國中小企業的確在近年來受到許多政策支持,聯合國經合組織數據顯示,韓國政府近年來為中小型企業所提供的政府合作發展項目,已超過1300個,而朴槿惠在“三年規劃”中更承諾,將通過給天使投資人減稅,為創新“孵化器”公司提供貸款等措施,扶持中小型企業的發展。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韓國中小型企業和歐美、甚至日本同類企業比,在提供有競爭性產品,發展創新能力等方面,實在是乏善可陳,他們也普遍不具備強大的市場活力和高成長性——而上述種種,本應是中小企業的基本特性和安身立命之本。

  病根還是在財閥壟斷上,,各大財閥可以毫不費力地摧毀任何一間試圖憑借創造性和特殊技術優勢取得市場占有率的創業者,並令這些創業者及其背後的天使投資人血本無歸。不僅如此,大財閥所能提供的收入、福利待遇,也足以將大多數高級人才吸引到財閥內部(哪怕不得不忍受“玻璃天花板”),並打消他們“獨立創業、闖出一片天下”的“不當念頭”—因為闖也白闖。

  這種嚴峻的態勢造成了惡性循環:因為自主創業艱難,中小企業生存不易,他們很難獲得必要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而缺乏資金、人才和技術的持續投入,這些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就更無法在大財閥的泰山壓頂下,尋找到生存的縫隙

  這種現象甚至並不僅局限於本土:在中國山東,泰國曼谷和印尼等地,2007-2009年金融危機期間,都出現因資金鏈中斷或目標市場萎縮,拋棄工廠、員工不辭而別的韓國小投資人,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一方面體現了韓國中小企業實力的虛弱,另一方面也是他們長期被大財閥壓制,從而養成容易放棄習慣的體現,而他們的這種表現,顯然會引發東道主們的反感、厭惡,從而令這些韓國中小企業即便在海外也步履維艱。

  令人唏噓的是,這些前途渺茫、成長性令人失望的韓國中小企業,竟貢獻了韓國就業率的87%,這,或許是“漢江奇跡”的又一個阿喀琉斯之踵。

  一言難盡的民族性

  韓國人堅韌頑強,吃苦耐勞,有令人稱讚的紀律性和責任感,這被認為是“漢江奇跡”實現的基石。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將這種民族性概括為“只要做就可以”,即韓國人普遍相信一個社會公認的階段目標,認為自己無需考慮“為什麼要這樣”,而只需達到這些階段目標,就一定能獲得公認標準的“達標獎”。

  工作、加薪、升職……一切都是以諸如文憑、學歷、資歷……等階段目標為標尺,進行約定俗成分配的,除了那些被默認由財閥或特權階層所壟斷的資源、職位外,其餘大部分資源、財富、飯碗……也都是用這種近乎做選擇題的方式來分配,大家都認為這樣很公平—得到是因為已獲得相應資格,反之則要為獲得這一資格去“做”。

  但正如一些韓國評論家所指出的,“反覆強調‘做大做強’,恰表明實際上很難做到這點”。但這種“只要做就可以”的邏輯,只有在整個經濟、社會不斷爬升的氛圍裡,才能成為普遍現實,而如今韓國已突破發達國家門檻,進入無所借鑒模仿、必須靠自己創新、探索的新階段,即便人才濟濟、資金雄厚的財閥,也對“今後該做什麼”茫然不知所謂,在失業率提升、發展方向不明的今天,社會上已普遍出現“為什麼做了也不行”的抱怨、質疑,這種抱怨、質疑一旦遇到合適土壤,就會發酵、蔓延,從而對“漢江奇跡”的基石構成嚴重威脅。

  長期習慣於按部就班,在秩序下行事,做分配的任務,在“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起飛階段,產生了巨大的“加分因素”,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整個社會的競爭意識,在守成階段,人們寧可竭力求穩,保住可望可及的實際利益,也不願挑戰莫測風險。

  甚至政府的調控也同樣如此:金大中-盧武鉉時代對大財閥的分拆最具魄力,分拆方案卻是將一個多種經營的財閥,分拆成若干單一經營的財閥,而回避了如美國分拆AT&T式“人為製造市場對手”的選項。朴槿惠上台後雖強調“抑制財閥”,並提出種種改革方向,卻同樣對“培育競爭”只字不提。(作者:陶短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