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王貞威:“台灣主體意識”的權力化過程

http://www.CRNTT.com   2014-10-12 10:42:19  


 
  (1)國民黨與民進黨話語權的爭奪
 
  在福柯看來,權力是一個無處不在的網狀結構。作為真理的話語在各種權力關系的作用中取得了合法權,成為“真的”話語。當真理取得支配地位後,它就會建構一種支配關系,這種支配關系不是有形的支配權力,而是普遍存在的話語權力。當某一話語成功生產出來以後,就會成為一部分政治勢力積極操控的對象,妄圖掌握話語的主動權,進而擁有話語權力。“台灣主體意識”話語一旦被生產出來,擁有不同政治光譜的國民黨和民進黨必然極力搶奪其支配權。同時,在相互政治鬥爭的過程中,雙方也彼此習得對方有益的鬥爭方式,形成話語模式與話語內涵的的自我分配狀態。比如2月份江宜樺提出的核四公投案。公投,這一最能體現台灣人主體性的政治行為,是民進黨常常操弄的工具,對國民黨來說極為敏感,不願觸碰。但此次國民黨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用公投對抗民進黨的反核運動。輿論分析認為,江宜樺拋出公投議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公投門檻過高,投票率需到達50%,很難通過,到時再重啓核四,當局就有了所謂的民意基礎。
 
  在長期的話語爭奪中,“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形成一種自動分配的結果。即雙方在保持話語共同性的同時,均從有利於自己利益的角度詮釋話語,解讀話語,操弄話語。
 
  (2)台灣藍綠二分的社會結構是話語自動分配的結果
 
  陳水扁在第一任期內的4年,以“去中國化”、“建立台灣主體性”、“愛台灣”激發占多數的閩南族群凝聚在一起,最後並以“為台灣人擋子彈”,使民衆送他再次當選。但當他口中的“外來政權-中國人-中共同路人-賣台集團”成為因果鏈,卻也嚴重刺激另一族群或陣營。這表明話語的自動分配不僅在政黨之間展開,而且涉及到每一個政治個體,台灣藍綠族群的分野,其實一定意義上是一種話語差異化內化模式的體現。“台灣主體意識”話語的自動分配過程涉及到每一個不同個體的教育背景、生活經歷、意識形態、家庭背景等等。因此,具有相同價值認知和政治傾向的人會自然集聚,使得人以群分。這是一個發達的現代社會正常現象,即話語多元化及價值的多元化。

  (三)“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循環與操作
 
  “台灣主體意識”在台灣已成為一個具有真理意義的話語,很難被人否認,但目前的狀況是“一個概念、各自解讀”,也就是說話語仍然處於所謂循環再造與不斷操作的過程中。此時,“真理與生產和維持它的權力體系結成一種循環流通的關系,並和權力的效應以這樣的方式相聯系:真理產生權力效應,權力效應傳送真理。這是一個‘真理的羅網’。”“台灣主體意識”這一話語已與權力深度結合,形成彼此相支撐的網絡。話語與權力進入深度建構的階段,彼此影響,進一步形塑概念的內涵與外延。目前,“台灣主體意識”已超越省籍矛盾和藍綠區隔,但其實然內涵,卻依然被雙方一再的界定與豐富中。話語在話語再造程序中往複。
 
  四、“台灣主體意識”的發展趨勢研判
 
  “台灣主體意識”的話語塑造和話語操控主要是兩岸關系相互隔絕以至於對立衝突的情況下產生的。李登輝及陳水扁執政的20年是這一話語權力化的關鍵時期。大陸因素成為這一話語塑造的最為重要的外部因素。隨著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台灣主體意識”的對抗性和分離性將會逐步減弱,逐漸轉化為一種健康的台灣鄉土意識,進而成為凝聚台灣人共識並有效對接中國意識的政治文化。我們可以發現,在台灣社會權力與知識(話語)已深度交織在一起,彼此互相建構,使得台灣社會成為一個具有西方民主制度色彩的典型規訓社會。在這一背景下,“台灣主體意識”發展趨勢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