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郭正亮:換位思考才能走出兩岸困局

http://www.CRNTT.com   2014-12-13 00:24:40  


 
  四、“大一中架構”意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共組一個不完整的國際法人(亦即享有部分主權的組織,如歐盟、邦聯、國協),雙方應消除敵對,共同維護和平與安全,承諾互不使用武力,不得與任何國家簽訂不利於另一方的軍事攻防協定。

  五、雙方均享有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以及與其他國家建立正常關係的權利。

  “大一中”七人組所以廣受矚目,主因是首度混合了國、民兩大黨代表(儘管都是退休人士),一方面希望促成跨黨派台灣共識,一方面願意面對兩岸政治僵局提出方案。其中最大特點,是第二點直接把現狀定位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並存於世的“分治政府”,但同時也為了降低大陸疑慮,提出兩岸可以共同建構具有特殊關係的“大一中架構”,作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上的“第三主體”,作為兩岸可以共同參與、形成共同對外政策的“不完整國際法人”,優先確保兩岸的國際平等地位。

  比較來說,張亞中提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和黃嘉樹提出“綠營棄獨,藍營追求有條件統一,大陸有條件棄武”,都是從“兩岸終將統一”的前提出發,都避免抵觸大陸“兩岸只有一個中國主權,只是尚未統一”的基本論述,充其量只是在兩岸必然統一的前提下,提出“承認兩岸分治”和“共同設置第三憲法”,藉此降低“中華民國”被矮化或被併吞的疑慮。

  反觀施明德等人從台灣本位提出的“大一中架構”,顯然認為“兩岸分治”未必要預設兩岸必然統一,並不像張亞中承諾“反對分離、推動統合”,但空有“大一中架構”之名,既無“未來統一承諾”,又無推動兩岸整合的積極承諾,充其量只是接受兩岸可以建立“憲法”上的特殊關係,對大陸很難具有吸引力。例如國台辦在施明德等七人公佈“大一中架構”之後,即低調表示“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共同政治基礎”,形同委婉的拒絕。

     優先建構“功能性第三主體” 循序漸進

  顯而易見,即使張亞中、黃嘉樹、施明德等人試圖換位思考提出“第三主體”,分別以“第三憲法”或“大一中架構”命名,試圖避開“先確定台灣政治地位”或“先確定兩岸終將統一”的“雞生蛋、蛋生雞”難局,但兩岸統獨實在太過敏感,即使提出“第三主體”的三方都心存善意,最終仍然陷入傳統的統獨思維,並未走出既有的兩難困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