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網絡化個人主義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1-09-05 00:04:02  


 
  台灣當局為了穩固權力地位,長期貫行“區別兩岸,突出台灣”的排他布局。通過整合黨派、社團、提出可以塑造群體同質性偏好的聯結理念,如將台灣的“尊嚴”同“台灣主體意識”相關聯,“台灣命運共同體”等利用民眾的模糊性身份認知力圖將台灣民眾吸引至黨派的支持群體中。新冠疫情阻斷了兩岸的民間往來,民進黨藉機利用網絡媒介深化台灣社會對大陸的分離意識。兩岸長期分離,有效溝通缺乏的現狀也為“獨”派勢力的擴大提供了契機。納粹黨徒戈培爾曾稱“重複是一種力量,謊言重複一百次就會成為真理”。當民眾不明真相時,通過虛假的重複性宣傳以得到民眾的認可,繼而“弄假成真”通過控制大眾媒介,數十年持續推送大陸“威脅”論,營造“亡國感”,哄抬仇陸氣焰。

  現代化產生了結構的變異,結構和功能專門化的子系統出現並且成為一個體系。〔12〕在報紙、電視、廣播和雜誌在內的大眾傳媒影響下,部分受眾形成尋求政治暗示或避免認知失調的心理傾向。〔13〕多數的新聞節目和政治類節目為了尋求最大化的利益,大都有意突出特定黨派性來迎合他們的目標受眾,致使以統“獨”議題為核心的政治兩極分化滲透到社會各個角落。民眾將不可避免地被捲入因政治分歧所造成的身份認同危機中,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2020年7月3日公布的三份民調調查結果顯示在兩岸關係方面“維持現狀”仍占據主流,但是有下降趨勢,且“偏向台灣獨立”有27.7%的支持度,是該研究中心近30年的最高數字。〔14〕

  (二)輿論政治化加深台灣青年與大陸交流的“焦慮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心靈溝通。要多關注兩岸青年交往,保證多平台多交流,實現人心相通。

  “獨派”政黨時刻營造的“恐中”氛圍刺激台灣青年的政治情緒。政治世代理論認為,青少年時期是價值觀念的形成期和塑造期,一旦形成,到中老年都不會有太大的偏差。民進黨組成中含有“台獨”成分,其政策以及相關的政治衍生品或多或少帶有“台獨”色彩,加之渲染統“獨”議題取得的吸票成績,台灣的政黨政治發展很難摒棄統“獨”議題的影響。現今省籍矛盾、階級矛盾相對弱化,營造台灣處於日漸強大的大陸旁側的“亡國感”,兩岸關係的報道中,時常出現“中國打壓台灣國際空間”“中國2000多顆飛彈對準台灣”“中國要吞並台灣”;涉及兩岸經貿往來是“由經入政、統戰台灣”“錢進大陸、債留台灣”“人才外流、掏空台灣”等等論調。青年在這樣的台灣社會中生活,其“國家認同”、政治認同都會在這種持續的惡質輿論環境下受到深刻影響。

  兩岸青年交往的社會焦慮感走高。社會焦慮感強的人傾向於通過網絡建立人際關係,並對其進行管理。因網絡具有匿名性、物理空間存在距離以及異步性,為現實焦慮感較高的群體提供了交往和發聲的可能性。〔15〕由於台灣網絡化個人主義的盛行,現實中所迴避的嚴肅話題會通過網絡媒體平台表達個人觀點,多元觀點的激烈碰撞會產生更多焦慮感,憤怒、焦躁、不被理解的“非理性”情緒被刺激產生。回看兩岸在網絡上的爭鋒,政治問題引發的兩岸網友罵戰現象頻發,小至個人,大至國家,都在哄抬兩岸青年的政治負情緒。名人的政治態度備受關注,其粉絲團體在網絡上的狂熱支持在面對國家統一問題上也自動劃分成兩層。如台灣藝人周子瑜、歐陽娜娜等未經證實下被爆出有“台獨”傾向引發兩岸網友的激烈罵戰,公開道歉後網絡上的對抗熱度依舊不減。有人感慨“網絡力量的可怕,毀了前途”。輿論政治化加深了兩岸民眾對各自政治文化的認知,拉寬了兩岸青年交流的距離,環球時報報道稱“不要給台灣藝人亂扣帽子”,希望珍惜兩岸情感。然而現實是新冠疫情下台當局的“以疫謀獨”,ECFA的停止,兩岸交流的斷層,網戰頻頻,大陸“武統”聲高,台灣“亡國感”之憂慮更甚,形成惡性循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