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 
中評智庫:兩岸三農交流合作變遷與效應

http://www.CRNTT.com   2023-09-09 00:02:03  


 
  (四)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強化了台灣人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台灣的宗廟和鄉村文化基本都源自祖國大陸帶去的中國儒、釋、道文化,在抵禦外來西方和日本等文化侵略過程中得以強化和發展,天人合一觀念深入人心,以尊崇神農大帝、黃帝、八仙以及關公、媽祖、保生大帝、三山國王、土地爺等為代表,中醫藥養生普及化,佛教生活化,生活禮儀和祭祀程序與大陸一脈相承。台農台胞來大陸後往往去尋根和到祖廟祭拜,兩岸同祭神農(炎帝)、黃帝等,加強了對炎黃血脈與宗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四、海峽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中存在問題不容忽視

  雖然海峽兩岸農業農村合作交流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值得重視與反思。

  (一)交流理念較為局限,重農業輕農民、農村

  一是局限於眼前忽視了歷史與空間的整合,對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是自古以來兩岸往來主要形式和共同發展的基礎缺少關注。台灣地區發展始於閩粵農民陸續移墾台灣帶來了傳統的農業品種、農耕及漁獵技術和農產品貿易,形塑了台灣社會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色。從清末沈葆楨、劉銘傳等在台灣興修水利、開礦,到蔣當局退台後借鑒中共的農村和土改政策改造台灣社會,再到近年陸續推出“農村再造”計劃和“地方創生”計劃,都符合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生態文明社會的歷史必然。

  二是兩岸“三農”交流與合作重農業輕農村、農民,過於關注農業的經濟價值,大陸購買台灣農產品和建立農業園區等都是讓利惠台為主,對兩岸基層農民在農村農業綜合治理上的整合效益關注不夠。

  三是兩岸“三農”交流合作體制機制不完善,以大陸單向性惠台為主,雙向交流有限。其主因是台灣地區存在諸多政策限制。

  四是台灣地區許多政客對兩岸“三農”交流合作過於政治性操弄,忽略貿易規則和人文底線引發大陸民眾不滿。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