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清華簡”中的千古懸案

http://www.CRNTT.com   2009-05-09 10:24:52  


 
  現代人解讀《蟋蟀》這首詩,大多是因襲漢代人的觀點。《毛詩序》中說,《蟋蟀》是晉國晚期的民歌,用來諷刺晉僖公。大意是政府勞役過重,勞苦大衆借詩表達對統治者的不滿。 

  現在看來,這種說法完全是誤讀。根據清華簡中的記載,周公在“飲至”典禮上喝酒時,聽到了蟋蟀的叫聲,於是作了《蟋蟀》一詩,表達的是打仗勝利後,對將士的慰問之情,大意是“一年快過去,你們很累了。不過不要太喜樂,因為還要准備更多的事情”。 

  在李學勤看來,這短短的14支竹簡中,既有歷史價值,又有文學上的意義。特別是秦代以後,樂經已全部亡佚,這兩首“樂”的發現更有其重要性。 

  與這14支簡相似,初步的研究成果顯示,這批“清華簡”多為書籍,且大多與歷史有關。李學勤指出,如果按照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屬於經部,但同時又富於歷史價值。 

  “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現。”早在84年前,國學大師王國維在清華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做了上述斷言。 

  以這個觀點來評價,此次“清華簡”中最大的發現就是多篇從所未見的《古文尚書》。 

  據李學勤介紹,《尚書》有《古文尚書》和《今文尚書》之分。現代人所讀的《尚書》二十九篇被稱為《今文尚書》,是漢文帝時由秦國博士伏生默寫成。據傳,《尚書》原共百篇,被稱為《古文尚書》,早已失傳。 

  在初步整理過程中,李學勤等研究人員發現了很多篇體例與《尚書》相近的文章。其中一部分在《今文尚書》中也有,對照起來看,差別很大;還有一些,過去知道是《古文尚書》中的篇目,古代典籍也引過其中幾句話,這次發現了全文;再有是沒有名字,也從來沒聽說的。

  比如一組被命名為《保訓》的竹簡。這組簡的長度只有28.5厘米,字體也有點特別,因此最先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整理之後發現,上面記載的是周文王臨終前對其子姬發的遺言。“今本尚書中也提到過,說周文王有些遺命,但過去誰也不知道內容。”李學勤說。 

  這樣的歷史空白常常給小說家留下了發揮的空間。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小說家就杜撰了一回“文王托孤”的故事,說文王遺命姬發拜薑子牙為“亞父”,臨死還不忘灌輸“忠君思想”。 

  根據“清華簡”的記載,文王的遺言中講的是關於舜和商朝祖先上甲微的傳說,這兩個故事是“過去沒人知道的”。文王想用這些史事給太子灌輸一個思想觀念——“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也就是後來說的中道。“這說明《保訓》的思想與之後的儒學有共通之處。”李學勤說。 

  類似這樣的發現還有很多。在李學勤看來,《尚書》是古史中的根本,史記就是根據這個寫的,因此“清華簡”的出現有可能實現前輩們“古史重建”的夢想。 

  不過,在采訪中也有一些專家對李學勤的樂觀持保留態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