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換個視角讀《孫子兵法》

http://www.CRNTT.com   2010-08-04 13:42:53  


 
二、全

  孔子創立的儒家核心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仁”!老子創立的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個字來概括:“道”!而研究中國兵學的人認為,《孫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個字:“全”!我非常同意這個觀點。

  什麼是“全”?顧名思義,就是全部、完全、全體,表現在戰爭領域,就是指一次作戰行動總體,如戰爭的總體、戰役的總體、戰鬥的總體。全,對應的是“破”,即部分、局部、側面。戰爭里的破,就是一次戰爭的側面或局部、一次戰役的側面或局部、一次戰術的側面或局部。用現代時髦一點的話,孫子的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句話:用最小的消耗,換取最大的勝利。這就是“全利”目標!如果用經濟學家的理念解釋: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產出!

  孫子從統治者的角度,提醒國家的決策者一定不要將戰爭當成兒戲!在孫子看來,只有“先禮而後兵”,才能達到他的“全利”目標。關於這一點,我們從孫子的論述中可以分析出來。

  《孫子兵法》一共出現十次“全”字。其中有七次在《謀攻篇》中。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在這里,孫子一口氣用了五個“全”字,來解釋他的利益與成本的關系。在孫子看來,作戰如果能實現“全國”、“全軍”、“全旅”、“全卒”和“全伍”,是最好的上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減少作戰成本和道德成本,爭取利益最大化。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個問題,孫子馬上強調:“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智慧之戰(伐謀)、外交之戰(伐交)、武力對打(伐兵)和越池奪關(伐城)。

  這里,孫子明顯給我們做了一個策略排序:“上上策”是通過謀略戰勝敵人;“上中策”是通過外交策略獲取勝利;“中策”是通過野戰戰勝敵人;“下策”是攻取敵人的城池。

  平津戰役時,我人民解放軍總兵力是100萬人,而國民黨華北守軍只有50餘萬。我軍通過各種渠道向傅作義將軍轉達和平解決天津、北平等城市的問題。為什麼?因為,天津與北平是北方最重要的商業和文化重鎮,和平解決有利於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歷史文化古跡。可是,傅作義不幹。於是,在其他手段都不奏效的前提下,我軍開始採用“伐兵”手段。這次戰役是我軍有史以來攻堅作戰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次,在一周之內解決了天津問題。必要的“伐兵”打得好,才能為“全利”創造條件。天津解放後,傅作義將軍願意接受我黨我軍提出的和平條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

  戰爭是你死我活的領域。單純想著“全利”,那不行!只有必要的“伐兵”,甚至“伐城”,才能更好地實現“全利”。通過必要的“伐兵”或者武力威懾,我軍在北平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這就是我們軍隊的老一輩將領運用孫子留給後人的大智慧的結晶!

  謀略的法則是什麼?就是務必用“全勝”的策略爭天下,這樣既不使國力疲憊,又獲得了全面勝利的利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