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張亞中:李白還是“我們”的李白嗎?

http://www.CRNTT.com   2012-05-03 00:22:43  


 
  同一件事,不同的參與者會有不同的記憶與詮釋方式。在台灣,“台灣史”還是放在“殖民史觀”為基礎的脈絡中書寫與論述,因此,如何爭取或證明自己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變得很重要。在大陸,由於迄今仍然沒有承認“中華民國”政府存在的事實,很難喚起台灣人民兩者均為“我者”的認同,這也給了台灣政治人物創造異化史觀與認同的空間及機會。

  1949年以後,在台灣的國民政府視中共為“他者”,但是視中國為“我者”。李登輝以後的台灣,視中共與中國均為“他者”。李登輝用“新台灣人”、“台灣主體性”來撫平他心中那段“生為台灣人的悲哀”的歷史,用“民主”、“自由”喚起台灣人的驕傲。不過,他的智慧與格局也只停留在用“一個打壓台灣的他者”、“一個不民主的他者”來強化台灣“我者”的自我認同。

  李登輝或許認為他成功地異化了台灣的國族認同,但是他應該更清楚地知道,這個異化認同背後的代價必然是永遠依附美國,以及可能的潛在衝突風險。

  如何解開這個異化的局,兩岸政府均應該做些努力。台北方面,在歷史教育方面,應該清楚地回到中華民族的史觀,而不是一味地將台灣從中國歷史中抽離。馬政府目前可以做的,就是盡快修正現有教科書的史觀論述。由於今年九月上路在即,恐已無時間全面修訂,我們建議:在現有的教科書基礎上,不要再區分“台灣史”與“中國史”,而統以“本國史”稱之。在教學順序上,將先教“台灣史”後教“中國史”,調整為先教原先的“中國史”,再教“台灣史”,以還原正確的歷史書寫方式;第三、將原先“中國史”的“當代中國篇”(即1949年以後的中國史),增加“中華民國”的政治發展,而不只是僅介紹中共的發展而已。至於1949以後“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社會、經濟方面歷史,則可以放在原有的“台灣史”中講授。我們估計,這樣的作法只要再開一、兩次課程委員會就可以確定了。動一手而利天下,馬政府何樂不為?

  在政治論述方面,台北要清楚地分清“主權”與“治權”概念的差別,兩岸在“管理權”上可以暫時是“他者”關係,但是在“所有權”上,兩岸是一體,這其實也是台灣的資產,也是台灣的權利。

  北京方面,也應明瞭到國族認同必然還是要仰賴文化的支撐,近年來中國大陸在文化上加緊傳統中華文化的深化,這是一件極好的事情。對於同樣中華文化的記憶與擁有,將有助於未來兩岸在史觀上的再融合。另外,“民主”與“自由”一直是台灣在建構“新國族認同”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北京可以在現有的政治改革中繼續前進,政治社會愈開放,台灣“新國族建構”的需要就愈為減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