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藍綠學者專家對強化互信看法分歧頗大

http://www.CRNTT.com   2012-08-07 08:44:59  


 
  也是被視為“深藍”的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邵宗海指出,對於未來“兩岸政治互信”動向的評估,有兩個發展方向需要注意:一是台北同意以“九二共識”來作為兩岸複談的基礎,已說明現階段兩岸交流不會構成問題。因此,為了推動國家統一的進程進入實質階段,大陸對台政策最少會採經濟與政治議題並重的方向。二是“九二共識”對“一個中國”的定位還處於各說各話的層次,對北京來說,政治議題中的“一個中國”原則,即使不需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但也不能去默認台灣宣稱是“中華民國”,畢竟那是屬於官方層級的談判,雙方政治的定位已經很難再被模糊。不過,“一個中國的框架”一詞,自馬英九就職之後就一直為胡錦濤及王毅所常用,這個“一個中國框架”的用法,看起來似乎接近台灣過去很多學者曾經提過的建議,比較中性而且涵蓋台灣與大陸這兩塊區域,是否準備用來取代已經僵化的“一個中國原則”一詞,值得關注。

  (關於“一中框架”與“一中原則”的異同,北京學者陳桂清則在其論文中分析指出,與“一中原則”相比,“一中框架”沒有改變“一個中國”立場,但它是對“一中原則”的軟性處理,其概念更富彈性。兩者比較,“一中原則”雖是客觀存在,但更偏重主觀認知,相對硬性;“一中框架”則著重強調“一中”的客觀存在,相對軟性。“一中原則”突出政治範疇概念,包含對國家主權等問題的強制規範,而“一中框架”則內容多元,至少從字面上講可以包括政治性的內容,也可以涵蓋經濟性、文化性或社會性的內容,它可以涵蓋“中華經濟圈”、“中華文化圈”,也可以包含“兩岸和平協議”。因此,一旦涉及的範圍擴大,便更有利於化解島內對政治性議題的過分敏感,更有利於兩岸擱置爭議,求同存異。)

  那麼,與會的泛綠學者專家又是如何看待“強化互信”的議題的呢?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代副主任的張百達(屬“新潮流系”),以“台灣政治評論人”的名義出席該研討會。他在其論文中認為,影響兩岸互信的制約因素,一是地緣政治,兩岸政軍分歧與地緣戰略格局牽動雙邊關係的發展。在北京不放棄對台動武並持續強化對台軍事部署情況下,台灣除了必須維持相當程度的自我防衛能力,同時亦將如同中國週邊其他國家歡迎美軍啟動“重返亞洲”的全球軍力部署調整,並重視美日安保體系在一旦發生“周邊有事”時所可能發揮的潛在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